陸培德今晚當值,很多老顧客自然是衝著他來的。他去查看了自己的招牌,那一鍋黃湯。
正所謂「廚師的湯,唱戲的腔」。
揭開蓋子的瞬間,鮮香撲鼻而來,陳錦瑩再次領略到陸家這口湯的精妙之處。
「聽聞陸家的這口湯,看似簡單,實則不簡單。」
「是啊,別人家的湯,都是用老母雞、火腿和豬骨一起燉製,我們家的湯只用老母雞吊湯。一是雞的品質好,二是火候講究。」陸培德向陳錦瑩解釋道。
「真的只用老母雞?」
陸培德說:「明天我吊湯的時候教您。」
「這……」陳錦瑩雖然知道後廚有互相交流的氛圍,可這畢竟是陸家的獨門秘技。
「這有什麼?寧寧教我的更多呢!而且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家的菜,也不再是獨家秘方了。我二叔和三叔收了不少徒弟,早就不是不外傳的秘訣了,就看誰有本事學到手。」
陳錦瑩意識到,自己還是受到家裡觀念的影響,或多或少有些保守。
晚市開始,陸培德的單子雖多,但他的手藝大多是燜、燉、扒等,食材基本上都已製成半成品,接到單子後再加工,倒也有條不紊。
「這崑崙鮑甫,原本是華叔的拿手菜,寧寧教給了我,我結合了我們陸家的紅燒鮑甫,進行了改良。我加了一道工序,把干鮑用浸透雞湯的細紗布包裹,再用小火烤制。鮑魚久煮之後,再經過慢烤,一放一收之間,纖維更加鬆軟,溏心更明顯……」
陳錦瑩本身就是大廚,沒見過這些做法自然不清楚,經陸培德這麼一解釋,頓時恍然大悟。
一道道菜品送出,後廚忙而不亂,不像她在德祥飯店的時候,既要管自己的菜品,又要管理整個廚房,要是阿志不在,她能忙得焦頭爛額。
「阿德,林老先生今天宴請老友,說想見見您。」門口有人叫陸培德。
陸培德說:「等我把手頭的活忙完,馬上過去。」
陸培德把手裡的菜做完,將後續一道菜交給徒弟,便走了出去。
陸培德走進小隔間,隔間裡有兩位老者正在用餐。林老先生是解放前從內地來港的京劇名伶,是寧宴的常客。另一位是穿著長衫、留著長須的儒雅老者。
「陸大廚,這位劉老先生是書畫大家,在北京出生、北京長大。」
陸家向來與官宦名流打交道,經這麼一介紹,陸培德立刻知道這位是誰了。他連忙說道:「聽家父提起過,說劉令鈞老先生最愛我爺爺做的紅燒鮑甫。」
「是啊!三十五年沒嘗過那個味道了。」劉老先生說,「這道崑崙鮑甫,讓我嘗到了熟悉的味道,甚至可以說,你這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啊。」
「劉老先生過獎了。這道崑崙鮑甫算是南北兩派粵菜的融合之作,是我和岳寧小姐共同改良的菜品。」陸培德自然不想獨占功勞,解釋道。
林老先生說:「您這次來,不巧了,岳寧那丫頭要考試,不然嘗嘗她做的菜,那才叫不虛此行。」
「我就惦記著老北京的那幾道菜,除了陸家的幾道菜,還有月香樓的爆炒腰花,黃大廚的手藝,那是沒得說。」
他說的黃大廚,是黃炳剛老先生的父親。陸培德說:「沒錯!黃家的手藝是沒得說的。老先生要是去北京,可以找我董二叔,他是黃老先生的徒孫,他盡得黃家真傳。」
「我本想去,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成行。」劉老先生幽幽嘆了口氣,國內說改革開放了,但是像他們這種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的,「罷了,罷了,能吃到陸家菜,我也知足了。」
聽他似乎有遺憾之意,陸培德想到陳錦瑩也是黃老爺子的傳人,便說:「劉老先生,您稍等,我去後廚問問。」
第212章 陳錦瑩爆紅
陸培德走進後廚,對陳錦瑩說道:「外頭來了一位離開北京幾十年的老顧客,嘗了我的菜後,又提起月香樓的爆炒腰花,不知道你能不能炒一份?」
陳錦瑩欣然應允:「好。」
陳錦瑩走到案板前,從盤中拿出兩個豬腰。她手腕輕輕一轉,菜刀如同游龍般劃開豬腰,乾淨利落地剔除內側白色臊腺。緊接著,她手腕微側,刀刃以45度角切入豬腰,切出斜刀,隨後換用直刀橫豎交錯,刻出的麥穗花刀均勻又工整。
「錦瑩姐這刀工,太厲害了!」旁觀的小徒弟滿臉佩服地說道。
陳錦瑩頭也不抬,將切好的腰花浸入加了蔥姜的清水中。浸泡片刻後,她撈出腰花,擠干水分,倒入料酒、澱粉,輕輕抓勻。
陳錦瑩來到灶台前,打開油鍋,將腰花倒入九成熱的油中。熱油瞬間裹住腰花,使其蜷縮成金黃的麥穗狀,她眼疾手快,立刻撈出腰花,整個過程不過十幾秒。
=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11_b/bjZNx.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