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姜崖認為碼頭村開發與其他事項不同。尤其以古鎮古村為基礎資源的景區,需要全員配合,營造鮮活的生活氛圍,遊客來看的不是只剩下無聲建築的死的古鎮古村,他們要看的是生活在老房子裡的人們的別樣生活方式,與城市忙碌焦慮生活形成強烈對比才能引起他們心目中那抹「嚮往」。
要達成這樣的目的,必須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每個人都不能掉隊,每一戶都要以各種方式參與,切實讓村民利益和景區發展捆綁起來,才能把事做成做好。
與其遮遮藏藏,不如把這個鍋全掀開,讓所有人看到鍋里有什麼,才好清清楚楚,爽爽快快地分紅。
姜崖的這個觀點得到t葛興國的認同,於是才有今天的大會。徐洪福還是持保留意見,不過現在管委會負責人是姜崖,他也就不再說什麼。
「咱們碼頭村景區的門票初步定價為30元。只要是村戶籍人口都有權分紅。每人每年可分得門票收益的20%。」
20%? ? ?
大家一聽,紛紛開始在腦子裡算數。也就是說,只要賣出一張門票碼頭村就可分得6塊錢。假如說理想狀態下,碼頭村一年接待50萬人次遊客,村集體可獲得300萬元收入。現在碼頭村戶籍人口大約有1500人,分下來每人每年能拿到2000塊錢的分紅。
碼頭村村民以前所擁有的土地包括丹江的河漫灘以及兩山夾谷中的有限土地,先不說現在因為建設防洪大堤,河漫灘不能種莊稼,剩下的土地一年一畝大約能收1000斤麥子,現在麥子的收購價格大約八毛錢,算下來一畝的毛收入也就是800多塊錢,刨除化肥錢、種子錢等等,一畝地純收入也就四五百塊錢。這還是一戶人家齊心協力的結果。
現在如果按照管委會這個分紅方式,每個人一年都能收到兩千塊,這樣的好事傻子才不同意。
但前提是一年能來五十萬人次的遊客。即便減一半每人也有一千塊,一戶人家合起來能有好幾千收益。
給村民的分紅這麼可觀,不會裡面有什麼坑吧?眾人的頭頂都閃著問號。
其實20%這個比例也是多方討論,多方諮詢,多方博弈後才定下的。期間,管委會內部爭論得臉紅耳赤,好不容易定下決議拿到縣裡討論,又和縣裡領導爭論地臉紅耳赤。這一波操作後,縣裡流傳出一句話:竹坑鄉的人膽子真大,大到敢和縣領導叫板。
姜崖聽到這個流傳後,只能苦笑。並非他們膽子大,各人站的角度不同,自然想法不同。政府承受著巨大的還款壓力,萬一花了這麼大精力搞出來的景區賠錢,財政壓力可想而知,所以拿走越多的分紅越能更快還款。可若是政府拿走太多分紅,村民難以獲益。村民不滿後,必然想方設法爭利,搶利,最後吃虧的是遊客。
遊客是景區發展的基石,任何時候都要以他們的利益出發。所以所謂的分紅就是博弈,讓利。找到一個對大家都還能接受的平衡點,才是最佳解決辦法。
而且根據考察團梳理江浙一帶的經驗,很多類似景區將村民的分紅比例定為5%到10% ,目前出現諸多問題,反而要花大價錢彌補,得不償失。與其這樣,不如在開始就將這個比例定為大家都能接受的水平。
姜崖看著台下村民難掩喜色的表情,不由鬆了口氣。他要做的就是把這個蛋糕做大,再做大,大到大家願意為可觀的利益綁在一起,才好把這艘大船行駛得穩穩噹噹。
他也不說管委會這個定價有多麼大方,他拿出一份考察報告,詳細像村民介紹了其他景區的做法。
「遊客願意來玩,想看到的事原真的生活方式,要是大家都一哄而上,都賣丹江魚,都賣蜂蜜,都賣山貨……」彼時,遊客每走一步都看到這樣的場景,會覺得沒意思,不好玩。賣同款貨物的店鋪多了起來,又會陷入惡性競爭的境地,遊客的體驗感進一步降低,到時候誰也別想掙到錢。
所以管委會第一步就把門票分紅比例調到相對較高的位置,讓村民躺平就可以領到一份可觀的收益。若是村民還有想法,還有能力,當然可以在自家老房子搞業態,賣東西,賣服務。這時候村民想賣什麼,就必須在管委會統一指揮下,不能隨心所欲,不能同質化,以確保整個景區業態的新鮮感、獨特感以及賺錢度。
大家一聽,道理確實是這麼個道理。
有人舉手問:「我能做木工,開個木器店咋樣?」
姜崖笑起來,「那更好。我們在這張圖上標註的業態是目前計劃開設的。當然要是大家覺得自己有拿得出手的才藝工藝手藝,都可以來和管委會報備。我們會根據情況幫助大家找到合適的業態方向。」=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2_b/bjZho.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