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頁(1 / 2)

再加上小冰河時期的極端天氣頻發,降水稀少,水利設施的修建便顯得格外緊迫。

朝臣的理由很充分,但是說服不了宋時。

她也沒直接拒絕,只是一邊推進精兵政策,對確實有些臃腫的軍政體系進行修剪。

但是她也沒有將那些將士全部放回去,隨著多年的戰爭,很多人的家鄉早已被夷為平地,即使回去也沒有家了,既然如此還不如響應號召,將這些年輕力壯又有從軍經驗的退伍老兵安排到邊疆去。

那邊正好各方面都缺人,況且,相比人多地少的江南,北方區域更需要大量的人口充實地區,尤其是有大量的無主土地可以加倍的分配到那些人手中。

作為抵禦遊牧民族的根基力量撒到邊疆的每一個村落,既可以訓練鄉勇,特殊時候也能集結起來抵禦危險。

另一邊,將軍隊裁軍的事情推動的差不多了,就借著生病療養的名義南下去了江南。

歸根到底,還是錢不夠。

之前的時候宋時為了吸引人員從軍,將退伍軍人的待遇提的非常優厚,不僅從軍後受傷有補貼,退伍後有工作安排。

就算是犧牲的將士,家人的會定期收到一筆撫恤金,直到孩子成年,或者老人去世。沒有孩子的,也會由軍方出面,以將士的名義去老幼院領養一個孩子,過繼到將士的名下,那個孩子成年前的衣食住行包括上學的花銷都包含在內。

這一部分的支出無疑是算在了軍備後勤裡面,而且肉眼可見的,隨著大部分的將士退伍,這筆花銷會越來越大。

朝中不少的大臣想砍的也就是這一份支出。

因為這不僅是讓財政的支出,其實也是變相的提高了武將的地位,戰亂之時,要靠武官將士打天下,文臣多有容忍,但是眼看著天下平定,自然要開始從方方面面開始削減武官的待遇以及威望了。

所以,他們才是遇到財政問題,不想著開源,反而一個勁的想著節流的原因。

不管何時,總會有著一群這樣的人,從古至今。

宋時站在泉州的山坡之上,身後是香火鼎盛的天后宮,不遠處還有印度風格的開元寺,以及圓頂的清真寺……

僅僅開海不到三年,這座城市就已經迅速褪去了百年的塵埃,煥發生機。

感受著初夏的微風吹拂過她的臉頰,等待著萬里迢迢從南洋帶著安南收復消息回來的船隊入港。

她伸手撫摸立在天后宮門口立起來的石碑,那是前兩年開海的時候,她讓人立下的鄭和下西洋的祈福碑文《天妃應靈記》,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見。

心中升起一抹悵然,隨即被一種更深的情感取代。

畢竟,另一隻獵物,已經到了待宰時機!

第171章 安置朝鮮朝鮮之地,山多地少……

朝鮮之地,山多地少,物資貧瘠。一旦納入國體,不僅需要供應大量的物資,那邊的山地反而又收不上什麼賦稅,統治成本遠遠高於收益,這在農業國看來是妥妥的爛地,因此早在大魏開國之時就被列為不可征之國。

隔海相望的日本、琉球國亦是如此。

不過,隨著商稅的改革,大量的商賈貿易被計入稅收,原本的土地資源開始以另一種方式被重新計算。

而地緣格局也被重新拿上檯面,朝鮮地勢如同帝國延伸而出的一塊踏板。當年日本想要入侵大魏就是借道的朝鮮,雖然被大魏打退,但是其形勢沒有太多的變化。

自從朝鮮王與琉球王紛紛棄國入魏以後,由於是主動臣服要求融入大魏,自然算不得征伐,不過是心慕王化。

況且朝鮮一直以來都以小中華自稱,一應規矩制度都是一比一復刻大魏,從文字上來說就沒有溝通問題。

不過畢竟之前的朝鮮還是一個半獨立的國家,為了加強統治與融入,宋時在官員派遣和移風易俗上下了不少的功夫。

首當其衝的就是:將數以萬計的朝鮮青壯年遷移到了地廣人稀的河套平原以及遼東地區,與蒙古和女真人混居。

其次,蜀貴之地原本棄暗投明,陣前倒戈的起義軍,多數也被打散派往朝鮮,一是平衡種族人數,二是牽制女真後方,穩定遼東。

畢竟現在也只有遼東,蒙古和海外能容納大量的人口遷居了。

最新小说: 蜜汁炖肉(合集) 復生攻略[快穿] 禁忌領域[無限] 退婚文男主他柔弱不能自理 求亡遊戲 失憶小美人撿到死對頭的崽 出門拐跑了一隻歐皇喪屍熊 四個大佬跪著求我躺平[穿書] 厭世攻救贖指南 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