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之前努爾哈奇與黃台吉在遼東地區建立的女真國,宋時是不可能認的。
就法理而言,東北以東的奴兒干都司是成祖五次北伐定下來的地盤,努爾哈奇從他到他爺爺那一輩都是大魏的屬官,受令管轄東北,因此從遼東到庫頁島一地原本就是大魏的國土。
承認女真建國就相當於拋棄了遼東以北之地的合理性,宋時自然不會在這種地方落下把柄,因此,京師陷落,不過是一場持續了數十年的叛亂。
而為了消弭這場叛亂的後續影響,以及確認以後不會再出現所謂的「女真復國組織」,遼東之地就成了第一首選的流放之地。
就連剛處理完蜀貴戰場後續的章丘沒多久就坐著官船一路北上回到了永明城。
北上的過程中,順便還在蘇州府停靠了一下,將蘇州府新選出來的幾名官吏一同接到了濟州島。
雖然朝鮮選官因為大魏官吏人手不足,所以會委派當地的通過吏員考核的官員安置,但是在離朝鮮不遠處的濟州島與旁邊的對馬島,卻是全員的漢官配置。
並且由於濟州島隔著黃海直對蘇州府,因此被直接歸置到了蘇州府管轄,因此官吏選派考核也都從蘇州府出任管理。
隨著海外貿易在大魏的位置越來越重,在沒有航空母艦的情況下,帝國海域上的每一個島嶼都彌足珍貴,尤其是借著朝鮮之前管轄不利,清掃倭寇的名義,直接就讓朝鮮本土與濟州島以及對馬島失去連接關係。
對馬島以及濟州島,也從原本的暗地裡被永明城控制而轉為明面上的大魏屬地。
不過朝鮮王李昊倒是沒有任何意見,因為對馬島原本就處於朝鮮和日本的一線位置,隨著日本國內的起義愈演愈烈,整個日本都變成了一個巨
大的火藥桶,時不時就有浪人刀客借著對馬島的位置往朝鮮這邊跑。
他原本也是害怕日本瘋了以後,再來一次三十年前的侵略戰,才慌不著路的逃往了大魏,如今見大魏正式接管了對馬島和濟州島只感覺鬆了一口氣。
這次就不是打狗也要看主人了,這回,爺轉正了!
大魏已經從主人升級成為了親爹。
日本再打過來那就是正面對上大魏海軍!
這就不關朝鮮王的事了,反正他只需要待在京師享受朝鮮王的一應待遇就可以了,至於千里之外的朝鮮故土,那就留給大魏去操心吧。
朝鮮王與琉球王一同舉杯同慶,順便商量著要不要一同集資往宋時的南洋商行裡面投資一些股份。
畢竟雖然國小地貧,但是再苦也苦不到他們這些貴族王室,而逃往大魏的時候,他們也一同將王室多年搜刮的財物一同帶走了。
之前的時候還能靠國家稅收,到了這京師之地後,為了以後的生計,還是要多多投資才是。
尤其是最近由大魏銀行藉由大量的白銀和黃金儲備,與南洋商行一同開始發行的銀元券,一兩白銀就能在大魏銀行換取一張一兩的銀票或者等值的糧食,反之亦然。
之前在張家口、軍中將士、京師官吏之中小規模實行的紙幣制度,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調整以後,終於開始逐步面向更廣闊的市場。
尤其是在安南進行了大規模金融實驗歸來的王恆宇,上馬了大魏銀行行長職位後,他深刻的了解到了通貨膨脹給社會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所以紙幣的發行一直都是十分謹慎的。
不過大魏最硬的通貨糧食,還是牢牢的掌控在朝廷的手中,糧票制度的推廣也讓大家漸漸習慣了紙幣的存在,也穩定了他們對於紙幣的信心,因此推行起來遇到的阻礙並不多。
只有大魏銀行出品的銀票才能在南洋商行以及各種皇商之中買到一些靠銀兩買不到的東西,比如:四輪馬車,平板玻璃,鏡子,大量的蠶絲和絲綢,以及平價的糧食和其他生活物資。
之前的時候各地所減免的田賦到了今年夏收也會開始收取,而此時才是紙幣發揮最大效果的時候。
而且隨著沿海地區的開海,原本的禁海措施也已經成為過去,永明城、對馬島、寧波、泉州、廣州等多地港口宣布可以接受外國商人交易。
不過交易時必須先使用大魏銀行發行的合法紙幣才能購買貨物。當然這些對外使用的大明貨幣上有特殊標記,是無法在大魏兌換成白銀帶走的,但是繳納商稅和關稅時可以抵扣。
而這樣的紙幣到後來成為了國外人購買大魏商品的許可證,很快就以一種溢價的方式被出售給了國外的商人,什麼都不干,僅僅只是把手中的白銀換成紙幣,再賣給外國人,就能賺取不少的利潤,這樣的無本買賣引得江南地區大量的商人紛紛往銀行存入白銀。=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1_b/bjZgC.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