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頁(1 / 2)

暹羅暫且不提,安南原本就出自華夏,一旦收回,南洋的採購成本就能直線下降。

以安南之糧,養西南之戰,無疑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宋時其實也想去南洋,但是大魏這邊千頭萬緒都要處理,賀章還在前線,江南的事情還沒收尾,他的後方不能亂。

她只能看著陳漁先行一步下南洋!自己則從泉州押送了一批物資給前線的鎮遠軍以後,在三峽的軍營里和賀章一起過了個年。

雖然天氣一年比一年冷,但是鎮遠軍也是從遼東那種能凍掉手腳的地方殺出來的,對於重慶的溫度還能適應。

況且鎮遠軍的軍備都是宋時親自過目,絕對沒有任何弄虛作假的地方。

與之相對應的,自從鎮遠軍守住了重慶天險,打出了只誅首惡的名號以後,整個四川簡直亂成了一鍋粥。

闖王一路被打的從北到南早已經是一支哀兵了,進入蜀地又和昔日友軍大順軍對上,剛開始還氣勢如虹將大順軍逼出了成都,但是畢竟大順軍在蜀地經營也有數年,隨後而來分散在蜀地大順軍紛紛「勤王」。

雙方打的不可開交。

而鎮遠軍則以逸待勞,隔岸觀火,過了個好年。

一開春,宋時又帶著一群手下順著長江往下,埋頭繼續扎進了江南。

隨著沿海地區的開海,不管是出於賺錢還是出於極端天氣的逼迫,下南洋的人會越來越多。

同時,海上貿易也會消耗大量的物資,大魏的供給也必須提升上去,想要在海外賺取更多的利益,自然要提供更多商品,以及給商品提供更多的附加值。

光是憑江南過去的那種家庭作坊,和簡陋的手工業是完全不能支撐起宋時想要的規模。

宋時親自去走訪與徐光啟並稱為「南徐北王」之稱的大魏科學家徐光啟,雖然對方已經年近70,但是畢竟人還在,一干著作也還在,還有一群徒子徒孫。

原本病重的身體,在宋時一劑青黴素下去,也迅速好轉,宋時於是請對方出山去搭建新籌備中的理科學院。

在宋時祭出了湯若望這個大殺器後,徐光啟如願加入了理科學院籌備計劃。

在大魏末年這個神奇的時間節點,東西方的文化看似毫無聯繫,其實早已交織融匯。

比如徐光啟就是一位天主教徒,被利瑪竇親自發展的,而且與湯若望交往密切。除了在數學上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以外,在農事上也頗有見地。

徐光啟曾官至禮部尚書,還算名聲在外,比較好找,但是宋時勉強記得的寫《物理小識》的方以智是一個進士,寫《天工開物》的宋應星則連進士都沒考上,想要找到大抵只能看運氣了。

不過等理科學院籌備好了,大概這些人才也會自動出現吧。

解決了理科學院的問題,宋時開始在江南各地「遊山玩水」。江南地區卻是和被打爛了的北方不同,被戰亂波及的影響並不嚴重。反而是宋時設定的官吏考核基建指標,導致江南地區的變化更大一些。

對於大魏來說,在小冰河時期,保住耕地紅線和糧食供給是非常迫切的,但是從貿易層面來說,讓江南種田,顯然是不如養蠶收絲來的重要。

在有了六穀子、番薯、以及土豆這些海外異種後,糧食這根懸在大魏脖子上的韁繩稍微鬆了松。

當年改田為桑雖然瘋狂,但是也是利之所驅。

一畝桑園的葉子,在養蠶時節就能賣出四五兩的銀錢,況且,桑樹十分好養活,對於土地的要求並不高,相比種植水稻,天時的風險更低。

華夏地區養蠶、繅絲早已維持了四五千餘年,尤其是江南地區,幾乎家家戶戶都是絲戶。

她們硬生生的通過改變蠶蟲的生活環境

和飲食,一代代的將養蠶忙碌的時間與農忙時節相錯開。

而養蠶的收益,不管是從生絲到成品的絲綢,都要遠遠大於種植水稻。

但總體來說養蠶行業基本上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正是這千千萬萬戶的養蠶人,才支撐起了華夏壟斷全球的絲綢行業。

宋時小時候養過蠶,但是她也不敢提自己對養蠶有什麼心得。

雖然她不會技術,但是她有權,有錢,有人,有地!

最新小说: 蜜汁炖肉(合集) 復生攻略[快穿] 禁忌領域[無限] 退婚文男主他柔弱不能自理 求亡遊戲 失憶小美人撿到死對頭的崽 出門拐跑了一隻歐皇喪屍熊 四個大佬跪著求我躺平[穿書] 厭世攻救贖指南 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