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學的數學幾乎都還給老師了,但是利瑪竇可是曾和徐光啟一起翻譯過《幾何原本》的。
這兩個人倒是提醒了宋時,她現在可不是在偏遠的永明城或者是大琉球了。她已經成功的進入了帝國的中心地帶。
雖然帝國百廢待興,但是那些因為單一的科舉取士而無法一展抱負的人才,也可以開始收割了。
不管是修橋建路還是治理水脈,都需要大量懂得數學和物理的人才。
當初湯若望在京城的時候就憑藉著自己的博學發展了不少的士人,其中多少都有些接受了西方的物理以及數學的教育,雖然利瑪竇已經去世,但是湯若望可還活著。
順著這些人的線,想必能挖出不少的人才。
畢竟宋時記得《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就是因為屢試不中才去寫了這個。
宋時召集了人手,開始往全國招收雜學大家。
很快,帝國除了軍校和吏員培訓學校以外,一所專門傳授和研究:數學、物理、化學之類學科的學校就將出世。
科舉一途終究太窄,三年一次才出近百位的進士也遠遠滿足不了宋時的人力需求。
路給你們拓寬了,怎麼走就得看你們自己的了。
至於耶穌教,宋時覺得,也該給佛教和道教一點競爭力上上強度了。
-
此時,宋時一系列針對外海貿易以及安南的行動,讓萬里之外的南洋都隱隱震動了起來。
不管是荷蘭人還是西班牙人,都感受到了這個曾經沉睡的帝國向外伸出的觸手。
無數的信件隨著遠洋貿易的帆船回到了歐巴羅,同時也將帝國的異動傳達了過去。
第145章 震動聖卡特琳娜號沉沒的消息……
聖卡特琳娜號沉沒的消息從南洋傳回了西班牙,引發了西班牙的大震動。
這艘來自葡萄牙的旗艦帆船,在葡萄牙融入西班牙後,短短的數十年的海上生涯中,為帝國源源不斷的輸送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黃金白銀,幾乎占了西班牙海上貿易的35%。
印度的香料和寶石,西非的奴隸與象牙,巴西的糖與菸草,以及來自大魏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無數的資源湧入歐巴羅,這個貧瘠的地方第一次成為了世界的中心。
無數因為航海貿易的熱潮而興建的宮殿和教堂,碼頭上無數的倉庫和港口都證明了這一筆買賣無比的划算。
然而大量的金銀輸入,導致西班牙本土的通貨膨脹達到了250%以上,大量開闢的殖民地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同時也讓本土的各種產業開始被衝擊。
只要投入一小筆資金,等著船回來,就能賺錢的日子,誰還願意去工作?
而它的沉沒讓西班牙王室直接損失當年美洲白銀收入的15%,加劇了因為戰爭而導致的財政危機。
熱那亞銀行家持有大量以美洲白銀為抵押的西班牙國債,聖卡特琳娜號沉沒消息引發阿姆斯特丹交易所西班牙債券價格暴跌。
與之相對應的,西印度公司股價在沉沒消息公布後上漲17%。
龐大的海上貿易引來的鬣狗絕不止一家,多的是虎視眈眈的人。
對於當前的西班牙皇室來說,他本來已經靠「西班牙道路」(從義大利到尼德蘭的軍事走廊)控制住了大半個歐洲。
但是總有幾個反骨要挑戰西班牙皇室的權威,除了不斷在海上劫掠西班牙運銀船的英國海盜,最可惡的莫過於那個不肯被帝國統治的荷蘭,借著西班牙主力全牽制在歐巴羅的時候,反而不斷在海外貿易上衝擊西班牙商船,並且搶奪了葡萄牙的馬六甲海峽和香料群島上的據點,試圖打破葡萄牙和西班牙共同塑造的海上霸權。
而這次的聖卡特琳娜號沉沒無疑是讓西班牙敲醒了警鐘,要知道,那船上可是還裝著一位耶穌會的主教!
不管是出於天主教聯盟和新教陣營的對立,還是出於爭奪海上霸權,再這樣放任下去,荷蘭早晚會成為西班牙的心腹大患,沒有人能坐視財富從自己家轉移到別人家去!荷蘭的港口,每年可是要建造400艘的商船。
這些無一不是在挑戰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海上霸主的地位!
西班牙的本土,在從未暫歇的寒冷與瘟疫中再度拉響了戰爭的號角!
一道道的命令從西班牙傳送到各地的殖民地,尤其是靠近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葡印總督,更是接收到了東征摧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南洋的貿易基石的命令。
而另一邊的荷蘭,通過圍海造田技術(風車排水系統)使農業產量提升,而香料群島和馬六甲更是源源不斷的向本土輸送著無數的利益。
在得到了來自南洋的消息後,面對西班牙來勢洶洶。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的看向了那個孤懸海外,剛剛建起一個殖民地,正在進行圈地運動,並嘗試將英格蘭和蘇格蘭聯合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