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導致大魏被道氣數已盡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連大魏最強的戰力都投了女真,誰還會相信大魏還有起死回生之力。
然而前太子於危難之際,卻一點點將大魏扳了回來。
投了之後的李家軍很快便在女真人的忌憚與瓦解下,不得已交出了李家軍的控制權,不少的遼軍被就地解散,或充入漢軍旗,或淪為漢奴,自此聲名赫赫的李家軍消失在眾人面前。
在前太子攻回京師之前,李家人的消息也早就沒有出現在眾人面前了。
眾人只以為他們死在亂軍之中,或者是早就和女真人一起逃了,卻沒想到對方居然落入了蒙古人手中。
如今更是成為了蒙古互市交易中的一個籌碼。
這不知道讓多少的大魏臣子為之唏噓不已。
龔敬忍住翻白眼的衝動,穩住情緒。
「韃子性情暴戾,如狼似虎,你軟一分,他進三尺,你硬一些,他就讓你三分。稍有不如意就興兵入侵,說是請求冊封納供,搞的好像是我大魏為難對方一般,實則如果沒有將對方打痛,早晚還有一戰。」
「互市之事還需從長計議。女真之辱總有一天,我們自然會報回來,這些韃子只是探路的,切不可因為一些繩頭小利而誤了大局……」
眾人:如果張家口的小規模互市不是你閨女親手開的,大家會更相信你說呢!
最終,互市的要求還是被擱置了,眾人一致決定再觀察觀察。
而此時的張家口,大量被安排到附近地區擔任官職的官吏,聽聞了大量蒙古韃子被俘虜的消息後,蜂擁而至。
第142章 代價不怪那些官吏激動,實在……
不怪那些官吏激動,實在是北方地區本來就在農耕降水臨界線周圍,然而被小冰河時代的氣候一輪又一輪的收割後,幾乎快養不活人了。
張家口地區早先被女真人和蒙古人來回肆虐,能跑的早就跑沒影了,還有的則被裹挾著帶出了張家口。
這可苦了被安排到此地的那些官吏了。
因為每一位官吏被安排到地方的時候手裡都拿著一份由吏部根據各地情況,苦心趕出來的《區域規劃書》,裡面詳細的從基建、經濟、人口、民風等等維度分明別類的標註了官吏們的考成得分點。
與之配套的還有一本《官吏手冊》,模仿的《民兵手冊》寫的一些關於基建細節、配套種植、民兵鄉勇組織、村校、勸學、還有驛站維持與發展,經濟產業探索發展等諸如此類,手把手教你如何為官為吏的小百科全書。
只要不是個傻子,老老實實按照規劃書上的一步步來,起碼每三個月一次的考核通過是沒有大問題的。
當然這樣的考核方式多少會限制一部分官員的發揮,但是在急需重建整個大魏基層官吏制度的當下卻是無法兼顧了。
因此,每個地區都有相應的耕地和基建賦稅標準,雖然偏遠地區的條件會放寬一些,但是不可能什麼不做。
而不管是種地還是基建或者搞經濟,都需要人口。
畢竟西北還未收回,西南還在戰亂,兩廣地區由於沿海貿易導致經濟快速發展,已經被踢出了流放區域。官方流放罪犯,安置流民也都是往遼東、大琉球、瓊州等地去,因為隔的遠,大家都不了解,話術也多。
形容遼東就是棒打狍子碗瓢魚,黑土肥沃木生根,還有群體大鍋飯絕對餓不死人的天堂。
形容大琉球、瓊州那就是四季如春,糧食一年三熟,物產豐饒,落戶就分上等好地的神仙地方。
而張家口,離京師實在太近,近些年的天災也有目共睹,兩年沒下雨了,誰也騙不到。
安置過來的大多是苦役營或者是邊區受傷退役的將士,要不是土豆番薯六穀子之類的東西實在好養活,邊區附近能不能維持目前的人口情況還要兩說。
張家口的小規模互市由於其特殊性,還是由軍方掌管,並不會計算到地方官的業績之中。而軍方和地方所站的角度並不一樣,相應的也就會有摩擦。
比如之前定居在張家口外面的蒙古人,不少的官吏就請求讓對方加入本地,充實人口,然後被軍方斷然拒絕,說考慮到異族容易產生不穩定因素,只將一些老弱病殘的漢奴歸置到各官員的管轄之中。
而那些英挺的蒙古男兒和剛收攏回來的健壯漢奴則,轉手被分進了軍方的新兵訓練營中……
眼看著自己的考成任務是快完不成了,怎麼能不急呢,一聽到張家口俘虜了三四千蒙古人和女真人,那些被考成法逼的上躥下跳的官吏紛紛目光大亮,蜂擁而至。
三四千匹的馬是你們軍方占了的,那三四千個壯勞力你們軍方就不想獨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