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手段過於激進,宋時也不敢用在大魏,但是經濟的發展總要趟一些坑,與其自己趟,不如讓別國幫忙趟。
除了金融手段以外,萬物工坊那邊早就在宋時的要求下對每一款從永明城製作的火器都進行了改進,以適應大琉球的炎熱潮濕的天氣。其中改良版「迅雷銃」就以連發五槍的優勢,遠遠碾壓目前在南洋少數的單發火繩槍。
以目前萬物工坊的實力,大概全力運轉在三個月內能供應上那批火器。
光武器還不行,上一個時間線的對法援越戰已經讓宋時深深的明白,東南亞那塊地上就沒幾個正規的勢力軍,哪怕運過去了武器沒人指導也用不明白,只會幹出在急行軍的時候等雨停了再出發之類讓人絕倒的事件。
宋時看來看去,最後目光放在了另一個地方。
猶豫了一會兒,她提筆寫了一封信寄出去。
第137章 籌謀靖安元年六月,正是初夏……
靖安元年六月,正是初夏,京畿附近新種下的異種還在積蓄能量,但是在熱帶季風氣候影響下的安南,尤其是紅河流域下的平原地區,因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水稻能夠一年三四熟,此時早已進入了豐收季。
不過往年,鴻基港口早就忙碌起來,將當地收穫的水稻早就裝上了海船,經由大琉球運往大魏各地,今年卻不太一樣。
出現在鴻基港口的卻是一些紅髮碧眼的西洋人以及來自日本的朱印海船。
日本人是來收購糧食的,而西洋人是過來購買安南奴隸。由於安南連連交戰,不管是鄭氏還是阮氏,手中都有大量對方的俘虜,處理起來格外麻煩,放了又容易導致叛逃,於是乾脆賣給西洋人處理,既省心,又能小賺一筆。
只是那些被購買的奴隸會被賣到什麼地方,擁有什麼樣的命運,對於安南的南北雙方來說都不重要。
西洋人不遠萬里而來,原本手上的人數就不多,而不管是馬六甲附近的蘇門答臘還是滿剌伽,都不是人口眾多的地區,想要在當地駐守自然需要大量的奴隸。
不管是印度的棉布還是暹羅的大米,都需要一種廉價而來源廣泛的貨物進行交換,白銀和香料是大魏的專屬貨物,為了絲綢、茶葉、瓷器是無法挪用的,因此從南洋諸國中購買奴隸再交易到其他國家,就成了西洋人手中一筆不錯的買賣,重要的是,可持續!
南洋諸國雖然隔著海域,但是彼此之間的紛爭卻並不少見,彼此征伐早已成了常態,即使不是,在西洋人來了之後,也會將這種狀態變成常態。
大魏禁止貨物流通安南後,鄭氏那邊還沒動靜,反而是南邊的阮氏出現了不適應,因為阮氏原本就是依託航海貿易從中獲利的,在大魏與安南的陸上通道被鄭氏掌控後,南洋貿易的必經之地歸仁港就成了阮氏絕對的經濟命脈。
原本在大魏的戰亂和江南的疫情之下,大魏的貨物已經全面減產,在大琉球的有意控制下,大魏售出的所有奢侈品價格也隨著南洋糧食和棉布的價格上浮了三成。
而現在所有經過歸仁港的大魏貨物全部暴漲了一倍,讓依託這個航線而貿易的商人全部苦不堪言,因此流轉到南洋的大魏貨物更是漲了兩三倍。
海面上的事情,宋時並沒有出面,她只是聯繫了鄭一官和石香海,作為紅旗幫的雙巨頭,他們兩個在南洋上才有絕對的掌控力。
由於雙港早先將西洋人全部趕出大琉球的行動,早已與西班牙和荷蘭交惡,西班牙在馬尼拉一直虎視眈眈,而荷蘭雖然同樣不甘,卻因為本土的荷蘭陷入了混戰的三十年,不得不戰略收縮,經營南洋。
因此早年一直和西洋人保持不錯關係的鄭一官就成了連荷抗西的最佳人選。為了說動鄭一官,宋時在泉州的市舶司稅收又少了一年。
而只為了讓鄭一官以荷蘭獨占廣南生絲貿易的條件,換取其艦炮支援,在峴港外海擊沉西班牙的艦船:聖卡特琳娜號。
現在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還遠遠沒有達到後世的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地步,在南洋的經營還只占西班牙的三分之一。只有讓荷蘭獲得軍事介入的藉口,才能讓南洋的局勢更加動盪起來。
既然大家都要打,那就都打起來。
南洋,不需要一個除了大魏以外絕對強勢的勢力,最起碼在大魏緩過氣來之前,宋時不允許。
至於石香海,她對於南洋的局勢了解的更深,尤其是從嶺南到南洋的一整條貿易路線都歸屬於她,只要她不發話,從安南運出的糧食就到不了日本。
甚至不需要紅旗幫出面,只需要聯合雷州的海盜陳上川,以五十艘載有紅夷炮的廣船就能封鎖順化外海,日本的朱印船一艘都別想越過去,自然,戰利品需要五五分帳。
既然安南不想做有本的生意,乾脆就讓他們看看什麼叫無本的買賣。
隨石香海南下的,還有這次,在江南疫病期間為抗擊白蓮教出力不少的廣安寺高僧,和在大琉球傳播道教信仰的玄光子。
南洋地區自古信仰繁雜,從本土信仰到阿拉伯商人所帶過來的綠教到西方人帶過來的新教和天主教,隨著地區的變化一點點疊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