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教隨時可能捲土重來,但是鼠疫對症的其他抗生素她是真的不會了。
只是沒有抗生素不代表鼠疫就沒有別的辦法了,青蒿素也是中醫專方中提取出來的。
她不行,不代表中醫不行。
中醫現在不行,不代表以後不行。
宋時看著眾人,緩緩開口:「多日以來,諸位辛苦了!疫病如火,雖然如今在南京城已有了暫歇之勢,但是縱觀史書,疫病卻從上古綿延至今,從未真正遠離。目睹防疫營中的百姓慘狀,宋某作為朝廷命官,自然無法坐視不管。」
「科舉取士,是為了民生,所以大開學堂,教人讀書明理。由此,宋某不才,也想要在南京城建立一個官家醫院,為百姓看病,且這個醫院兼任醫學堂,堂中大夫輪流教導有心學醫的弟子,由簡到難,每月考核一次,三月後出師,去各地駐守輪換。」
「在下此次前來就是想要邀請諸位醫者,加入官家醫院,齊心協力,為百姓謀一份生機,讓官家醫院從南京城開枝散葉走入尋常縣鎮,讓百姓人人有病可醫。」
當宋時說完的時候,全場的大夫紛紛安靜了,臉上的笑容凝固,紛紛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宋時。
半響,終於有人忍不住站了出來。
只見南京城中醫術超群的醫館寶林堂的魏書懷,他年近五十,一臉的悲憤的看著宋時:「宋大人的提議,在下恕難從命!寶林堂是在下家中祖業,讓在下放棄祖業,加入官家的醫院,甚至要將祖傳醫術傾囊相授,在下只怕無顏見列祖列宗……」
「呵,或許宋大人是作為女子,不通醫道,所以不太清楚,醫術博大精深,從識藥到開方皆是學問,在下學醫至今三十載,不過才博的一點虛名,三個月出師……能學個什麼?」
魏書懷雖然沒有明說,但擺明了暗示宋時女子之身所以見識淺薄。
宋時認真的點點頭,臉上完全沒有被反駁的不悅,反而反問了一句:「魏大夫覺得防疫營中的軍醫如何?」
第129章 醫學堂下(修文)魏書懷原本已經做好……
魏書懷原本已經做好了對方勃然大怒的打算,卻沒想到對方卻問了一個讓他意想不到的問題。
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據實回道:「防疫營的軍醫,雖然於醫理上不甚變通,但是按症開藥,還算不錯,不過主要還是因為軍營之中的藥物以成藥居多,尤其……尤其是造化散……這藥確實堪稱神藥。」
「如果我說,這一批軍醫,僅僅只學了半年呢?他們也是三個月出師的,從京師到江南這四個月才是實踐。」
宋時隨手招了個身著白衫的軍醫,讓對方講訴了一下自己是如何從一介流民在李氏開的醫館中學習並通過考核的。
還在永明城的時候,李氏已經在嘗試培養醫護人員了,到了大琉球後,她也沒停下,無相散出世後,她在大琉球的地位就越發的高了,不少人慕名而來學醫。
只是護理還好,醫生卻是真的需要識字才行,大琉球收留的難民少有識字的,即使有,也有更重要的崗位搶過去了,掃盲也沒能跟上宋時用人的速度,因此李氏培養的軍醫並不算多,不少還是永明城的老人。
也正是如此,宋時才把主意打到了文風昌盛的江南。
都別死命卷科舉了,除了科舉入仕也可以試試別的路。
魏書懷瞪大了眼睛,連連後退道:「這不可能!」
宋時的話,差點讓魏書懷道心崩塌,如果培訓三個月就能比上一位苦學數十載的庸醫,那麼他們這麼多年苦心鑽研的醫術都被襯托的像個笑話。
宋時沒有在意,只是讓人將一疊簡化版醫學堂建設指導報告,分發給眾人。
裡面宋時提出了醫學院的規劃,比如醫師、醫生、護士的分級標準以及考核標準,每一個加入醫學院的大夫都要經過考核評級,來確認醫術水平、專長。
又比如,宋時將建立統一的官方醫院,統一調配物資藥材,根據病情和藥方區分,僅收取成本價加十之一二的運輸和管理費用,不過養生滋補類的藥材除外。醫生也由官家發薪,按照評級發放,從白銀一兩到二十兩不等,根據看病人數還有獎金。目前只是選定南京城為第一個點,後期會由點及面,擴散到大魏全境。
再比如,如同培養儒生舉子一樣,開辦醫學堂,一月一考,由簡入難,逐漸提高所有學生的醫療水平,短則三月,長達一年,就能培養數以萬計的醫學生,再將大量的學成的弟子分派到各地的官家醫院駐守、輪換,治療百姓。
要知道當年一窮二白的新時代,就是靠著赤腳醫生手中的幾味藥硬生生將新時代的死亡率降了下去。直到後來科技發展,醫術進步後,赤腳醫生才退出了歷史舞台。
但是已經足以說明赤腳醫生的政策是有用的,在缺醫少藥的古代,所謂的藥物副作用已經不是百姓能考慮的東西的,更重要的是有沒有的問題。
很多的病症如果能在最初開始的時候就得到救助,那麼根本不會發展到後來無藥可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