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他終於用盡了自己所有的精神與力氣,再無法向前一步時,他也終於相信——太陽不會再回來了。太陽已經將他拋棄,去照耀其他的世界,而沒有太陽,他再也無法啟程,只能在黑暗的世界之中一直徘徊。小人的天性是自由,而這樣的生活對他來說近乎是囚籠。
最後,他摸索著爬上高高的懸崖,想要一躍而下,徹底結束自己的生命。
他跳下去了。
在極速的下墜之中,他沒有迎來想像中的粉身碎骨。他被懸崖下一片茂密的森林接住了,因此沒有死去。
繁茂的枝葉密密地交叉,織在一起,像一張不是十分柔軟、但非常安全的床將小人的身體包裹。他躺了很久,才又重新爬起來。
這座森林使小人感到很熟悉,他左顧右盼,一邊慢慢地走,一邊到處嗅嗅。雖然周圍仍舊一片黑暗,隨著時間流逝,他再次確定,這座森林就是他在啟程之初穿過的那片森林,在他穿過森林之前,正好是太陽升起的時候。
想到這裡,他跑了起來。
按理來說,在黑暗之中奔跑,他一定會摔倒。但森林好像在給他指引,在他奔跑的方向中,既沒有任何橫亘的樹根來絆倒他,也沒有交叉的樹枝阻擋它。在他要停下來歇一口氣的時候,只要他一伸手,便可以扶住高大的樹幹;當天空下雨時,他可以蜷縮到溫暖的樹洞之中,等待雨停。
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這片森林比他第一次穿過時要更加茂盛高大。因為在他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這裡有很多枯樹,森林封閉了自己,所以沒有任何陽光可以照進來。
那個時候,小人剛從日出的地方來到這裡,他看到這裡昏暗、寂靜,於是拍遍了每一棵樹幹,告訴它們,太陽並不可怕,要不要放下成見,嘗試一下。
他並不知道森林是否理解了他的話,但從現在森林的茂盛看來,它應該嘗試了一些新的方法,將自己從封閉之中解放了出來。
這種想法讓他又有了一些希望——太陽曾照耀這裡,它或許不會永遠離去。
森林的意志一直在幫助他找到出口,直到最後,他來到出口前的最後一步。
這是倒數第二個畫面,小人站在黑暗的末端,白色的、彎彎扭扭的筆畫勾勒出他的身體,他有些猶豫,但最終還是踏出了最後一步。
最後一幅畫大概是小人在故事的結局所看到的景象,那是一張空白的畫面,或許它代表著光明,或許代表著一個開放性的終章。
當鄭千玉向林靜松闡述這16幅畫的所有主題和小人所經歷的全部故事脈絡時,林靜松對結局有一些小的異議。
在他邏輯嚴謹、缺少幻想且實事求是的人生之中,他對尚未到來的事情不會下過早的定論。但這一次,他希望鄭千玉在最後一幅畫為主角畫下一個好的結局。
鄭千玉最終還是保留了這張空白的畫面。
「對不起,沒有像你期望的那樣,畫上最好的結局。」
他的聲音含著一些笑意。在終幕之前,他們仍舊牽手,林靜松牽得很緊,鄭千玉也給予回應。
「我想表達的是——無論結局是什麼樣子,我都答應你。
「我會留下來。」
林靜松有嘆息一般的氣息。
鄭千玉答應他會留下來了。
他相信鄭千玉,這是鄭千玉給出的最重的承諾了。
他帶著鄭千玉後退幾步,深深地凝視這16幅畫組成的畫面。因為鄭千玉沒有視力,所以他用了儘可能大的畫幅,以便最大程度容納他在黑暗中作畫所產生的誤差。
在尋找太陽的篇章之中,鄭千玉曾仔細地用黑色的顏料將每個畫幅都塗滿,然後由林靜松查漏補缺,填上被他所忽略的空白。
由於畫幅太大,在鄭千玉難以找到筆落之處時,林靜松會站在他身邊,為他描述當前的整個畫面,並輕輕帶起他的手,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落下。林靜松學習了油畫——雖然學習的時間並不算很長,但他總算是可以勝任這件事情。
畫畫的日子裡,鄭千玉休息的時間很少。在林靜松不在時,他會先自己塗抹背景的顏色——林靜松用3D列印在他的顏料管上都附上凸起的標識,以便鄭千玉拿取,雖然他本人更願意親自幫鄭千玉辨認顏料。
鄭千玉作畫時很認真,心情非常平靜。畫筆和顏料無論在何時對他來說都是安撫玩具,只要拿起便不會想放下。
現在,他完成的這16張畫掛在他的展覽之中,它們因為大而顯得壯觀,他所畫的故事充滿隱喻,呼應了展覽前面部分的篇章。而親手畫下這個故事的作者,是唯一沒有親眼見過它的人。
對此,鄭千玉不感到難過遺憾,只覺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