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頁(1 / 2)

黃建中僅憑一本百年舊書就能推測出這裡有銀窖,這條線索落到更為專業的專家手裡說不定能挖出更厲害的東西或者結論!

專家團隊很快到位,將平浪宮圍了起來進行搶救性發掘。盜墓分子從來關注的只有實物狀態的金銀珠寶瓷器玉石,他們通過機械暴力手段挖走後會儘快出手換錢,而文物保護工作者們卻從不輕易挖開墓葬或者遺址,他們通過如菜畦樣的探方一點點尋找歷史線索,推斷出當時歷史斷面的真實情況,那些所謂的值錢的文物也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文物周邊的環境、地質、人文等等也非常重要。但盜墓分子可不管這些,他們為了拿到寶物不擇手段,對文物出土的環境破壞極大。

果然專家來了後看見平浪宮後院被挖得亂七八糟,頓時心疼不已。

一行人駐紮在平浪宮,一點點小心翼翼將銀窖里的土層用小刷子清理走。

按理說把銀子埋在地窖里應該往深處埋才對,可是為什麼平浪宮的銀窖這麼淺,不到一米深,像是草草挖了個坑,隨意把銀子丟進去一樣。

也是命運使然,這麼淺的t地窖就在腳底下,每天被人踩來踩去,卻沒人發現。卻被黃建中這個外鄉人通過古書研究發現了。

專家初步判斷銀子之所以埋這麼淺,怕是銀子所有者因為某件緊急事情倉促埋的,所以才沒有時間挖深一點。

想想也是極有可能。

竹坑鄉過去數百年的輝煌,成千上萬的人在這裡做生意積攢財富,每天市面上流通的銀子有多少?不難想像。這些銀子是財富也是災禍的緣由。尤其在清末民初那個戰亂年代,及時各個商號請厲害的武師看家,也不能保證能在戰火匪患的鐵蹄下保存財富。

所以各家秘而不宣,挖銀窖,把銀子埋在地下深處,即便地面房子被人搶了被火燒了,只要有銀子在,就能東山再起。

只是沒想到,銀子還在,人卻不知道去了哪裡,再也沒機會回來!

對黃建中的審問也在同時進行中。這傢伙叫囂著要戴罪立功,只要把他放出去,他能幫助政府找到很多很多的墓葬,像竹坑鄉這樣的銀窖不過是小菜一碟。

胡文林讓他死了這條心。從陝西協辦來的信息顯示黃建中在澄城縣盜掘了好幾座呂家大墓,期間他的一個收下受傷跌落,他沒有及時送醫,導致對方失血過多死亡。

王學海也帶來另外的消息。他托人去查了查,黃建中壓根沒有在其他古鎮古街搞過博物館,他當時拿來的那些資料都是為了這次能順利入駐竹坑鄉專門杜撰瞎編的。

市裡的文物專家也按圖索驥,根據黃建中保險柜里的寶貝找到了不少他盜掘的古墓。基本上只要過他手的墓都被破壞得很嚴重,性質極其惡劣。

身負重罪,還妄想被放出來真是異想天開。

-

這本《竹坑舊事》此刻就擺在姜崖面前。歲月的車輪碾得它只剩下半本,發黃的紙張脆得好像薄皮餅乾,輕輕一碰就能掉下渣來。放眼望去,封面上竹坑舊事四個字,隸書寫就,蒼勁有力。也無作者,也無年代。

「這書起碼是民國初的,我略略翻了一遍,裡面記載了隴海鐵路,這鐵路從1903年開建,陸陸續續修了快半個世紀。」坐在姜崖對面的張漢張教授定定道。這人是市文物局的顧問專家,人稱張教授。

姜崖點點頭。這條隴海鐵路修了近五十年,斷斷續續的,從鄭州開始往東西方向修……誰能想到這條鐵路的修建會讓遠在五百里之外的竹坑鄉古街,這處繁榮了數百年的地方,竟由此漸漸衰落。

當然除了隴海鐵路的影響外,丹江上游上無秩序砍伐林木,導致水土流失,河道被大量的泥土填充,淤泥讓深闊的航道喪失了通航的能力。諸多影響因素齊聚,才導致古街的衰敗,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這本《竹坑舊事》就像是一本隨筆日記,沒有什麼章法,也沒有什麼邏輯,不知是誰閒來無事,細細記錄著各大商號幫會的秘聞。誰和誰是死對頭,斗得你死我活;誰家子孫是敗家子,花起錢來一瀉千里;誰家幫會兄弟鬩牆,鬧得老死不相往來……作者也對古街數十家商號的資產進行了排名。在這張財富榜上,陳家商號遙居第一位。韓家商號排名第二位,其餘商號緊跟其後,這些家商號合起來也才堪堪與陳家商號可爭高下。

一家獨大,招人矚目。難怪成了土匪頭子的目標。

最新小说: 歡迎來到我的地獄 我是限制文的女配 我們走向康莊大道[九零] 星光為我而來 大唐傀儡醫 當我死在他眼前 和失憶竹馬先談後愛了 他怎麼可能不愛我 裁緣 竹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