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有仙反正手握張建德夫婦這張王牌心不慌,他斜著眼看向安慶生,「安老頭,你們村的不會就竹小蝶那個女娃娃這一個選手吧?」
在他看來竹小蝶不過是個在校高中生,沒任何表演經驗,想必就是小時候耳濡目染跟著她那個會唱山歌小調的媽學過一點,這不足無慮。
安慶生一臉神秘,「反正你到時候看就知道了。」
第二日前四組選手上台表演後,昨天的前20名排位就發生了變化,有人出局,有人上榜,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待到王學海報幕說第五位上場的是來自金竹村的竹小蝶時,金竹村25人大眾代表團立馬鼓起掌來。
帷幕後鑼鼓聲起,一隻「大鯉魚」從裡面「游」了出來。再仔細看,這是用連竹篾扎編而成的,前為魚頭,後為魚尾,中間一朵巨大的紙紮荷花,荷花內藏著一個小女郎。這小女郎一臉嬌俏妝容,眉心鑲嵌著一枚蓮花花鈿,雙手撐著魚身兩邊,以身挺魚,挺魚而走。
誰也沒先到竹小蝶竟然把好多年沒搞過的《鯉魚鬧蓮》搬到了山歌賽的舞台上。要說這《鯉魚鬧蓮》屬於西河縣傳統歌舞表演,一般只有在過大年或者正月十五才有。大革命時候這些都作為封建糟粕被迫中止表演,好多年輕人都沒見過這種「玩意」。
這時,兩個蓮花女也依次登台。只見兩個小姑娘鑽在一隻由巨大蓮花製作的花籃里,頭頂紅色蓮花,腰圍綠色荷葉,雙手撐籃,慢盪輕晃,好似正在欣賞自己投映在湖面的身影。
竹小蝶撐著「鯉魚船」在蓮花之間嬉戲、遊動、反轉。
好一幅「鯉魚鬧蓮」。
「小小鯉魚滿口腮,上江跑到下江來。上江吃的靈芝草,下江吃的藕蓮苔」。
竹小蝶的嗓音靈動婉轉,沁人心脾,不用話筒也能把聲音唱到每個人的心裡,再搭配上她鮮活的「魚步」,一游一動,首尾相銜,一會鑽到蓮花女的身後,一會又繞到蓮花女的身前,穿插走場,載歌載舞。
這時,趕魚漢來了。他的鼻樑抹了一坨白,帽子上插著一隻嬌艷的花,手裡搖著蒲扇,喜劇感直接拉滿。
他一上台就開始追趕「紅鯉魚」,把她從這頭追到那頭,從那頭追到這頭。兩個蓮花女被撞得東倒西歪,卻又恰到好處地擋住了趕魚漢。
人、魚、花在這場「鬧蓮」中完美地融為一體,時動時靜,賞心悅目。
鼓聲、鑔聲、鑼聲,聲聲貼著台上四人的表演,熱鬧非常。
鬧了一會後,竹小蝶扮演的紅鯉魚一躍而起,用魚尾將趕魚漢撅到在地,趕魚漢被蓮花女圍住,不一會他暈頭轉向,踉蹌不已,一個趔趄竟直接從戲台上跌落……在眾人驚呼聲中,趕魚漢直直落地,安然無恙。
表演結束。
觀眾鼓掌聲震動不停。
宋香巧湊到姜崖身邊,道:「這妮子啥時候準備的?連我都瞞著!要知道連我十來年沒見過這種表演!」
姜崖笑起來,想起昨晚上竹小蝶的院內深更半夜燈火通明,想必忙到了半夜。
另一邊,安親生湊到梁有仙身邊,道:「咋樣?我們金竹村的姑娘和小伙子不賴吧。」
梁有仙哼道:「也要看最後得分咋樣!」
「你就說你看著咋樣?」
「我看著……還行。」梁有仙勉為其難地哼道。
安慶生哈哈笑起來,「那就投票。」
戲台上,王學海請人留步。
竹小蝶微微喘著氣,一手拉住一個蓮花女,趕魚漢也從台上繞上來,四人一起站到戲台中央。
王學海一臉好奇,摸著紅鯉魚船,「這都是你們做的嗎?」
紅鯉魚船大約有2米長,竹篾紮成的特別輕巧,像竹小蝶這樣的女孩子也能撐得起。魚嘴用大紅紙糊成,魚身上金黃線條勾勒魚鱗,魚尾巴高高翹起,可見竹扎功力。而人則鑽在魚身里,四四方方的小空間被紙紮的漂亮花朵包圍著,連面向魚頭和魚尾的小小轎門上也貼著吉利的四字對聯。
竹小蝶小小的身體被鯉魚船包裹著,王學海只得把話筒遞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