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唱我唱大家唱,山歌讓我們一家親#
這些橫幅彩燈直接把氣氛值拉滿。
初賽在竹坑鄉明清一條街山陝會館裡的古戲台上舉行。要說這山陝會館也是當年竹坑鄉各地會館中首屈一指的一處。它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是陝西商人和山西商人合夥在竹坑鄉這一水陸交通商貿要地建立的聚會場所。山陝會館不僅在眾多會館中占地面積最大,而且保存最為完好。從山門進去,迎面看到的就是高抬一層的古戲樓。戲樓橫跨三間房大小,雕樑畫棟,形制優美。跨過戲樓是鐘樓,以及供奉關公的春秋樓。原來裡面還有關公夜讀《春秋》的雕塑,後因戰火丟失。
國慶第一天,往日寂寂無聞的山陝會館人山人海。戲台前坐滿了人,山門上站滿了人,兩棵痒痒樹上爬滿了人,哪怕連院牆上也探出一顆顆腦袋。
經過一月的宣傳和海選,這次初賽總共有125人參加,男性45人,女性80人,最大年齡者是來自竹坑鄉銀峽村的姬條兒,老太太今年80歲,最先年齡者則是金竹村的竹小蝶,今年19歲。
市電視台也安排了工作人員在最佳的拍攝位置,錄製這次曠古無聞的山歌賽。大傢伙都沒見過他們手中黑黝黝的器材,更是對那個可以攝入人影的鏡頭充滿好奇,好多人尤其小孩們像小尾巴似的緊緊跟著,探頭探腦地議論著。
他們的工作非常重要,姜崖專門派了兩個人跟著保護器材。
宋香巧、梁有仙、安慶生、廖嬸、程宿等人紛紛出現在戲台前,他們按照手中的演出邀請函所標註的位置依次落座。
「咱這一個村的還不能坐一起啊。」安慶生忍不住慨嘆道,話音剛落瞧見梁有仙竟然坐在他身邊。
梁有仙拄著拐杖,穩穩落座,笑呵呵地說:「一個村就25張選票,咋?你們金竹村坐一起抱成團最多就25分,再說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有人想選別的,萬一被你一個眼神殺過來只能選你們村的,那豈不是沒有公平而言?」
為了保證這次山歌賽做到公平公開公正,按照姜崖的設計,竹坑鄉25個行政村每村發放20張演出票,總共500張票,也就是五百個人有資格進入山陝會館戲台前的大眾評選區。
大眾選票每人一分,共500分,加上五位專家,每位專家100分,共一千分。山歌演唱選手分別獲得大眾評選分數和專家評選分數,兩者相加,按照得分高低排序。
初賽結束後前20名進入半決賽。也就是說,差不多6個人中有一個人能走到下一關。
500個人坐在台前,烏泱泱一大片,每個選手表演完都要立馬計算總得分。大傢伙又是第一次搞這種事,難免亂七八糟的,如果速度不加快,效率不提高,怕是十天都搞不完。為此姜崖打亂500個人的座位,同村人儘量不坐在一起,而後以矩陣的形式,每25人一組,每組選出一個統計者兼唱票者,在大家監督下計算每個選手的得票數,最後由主持人王學海統一計算,得出最後得分,而後依次排序。
安慶生聳聳肩,「咱們各憑實力說話,哪個村的唱得好,就算不是本村人也會投票。你比我活得長,總也比我想得通吧。」
梁有仙一臉淡定。他們村的張建德、王桂芬夫妻兩人,是梁家窪山歌團的頂樑柱,唱法純熟,張嘴就來,還上過市大劇院和電視台,舞台經驗豐富,上次在平浪宮前的海選中,他們夫妻兩人一出來隨便唱兩句就贏得滿堂喝彩,這樣的選手參加鄉級別的比賽,冠軍還不是手到擒來?
憑實力說話?他手中的王牌實力肯定沒說話。
安慶生知道梁有仙心裡想法,他老神在在,一點也不急。先不說金竹村這次報名參賽的人數不少,在這群選手中還有一張小王,一張大王,往戲台上一扔絕對能震出聲響的那種。再說,他們金竹村是這次山歌賽的贊助商,每次主持人念台詞的時候都要把他們村的名字說一遍。這臉面,這效應,這影響,說都不用說。
一大清早五百位大眾選手就已經落座完畢,初秋的日頭愜意地鋪開溫潤的光,將這座古老的戲台包裹著。台前第一排坐著五位專家評委。
這是依據比賽組織委員會的安排,並依託老袁的關係請來的大咖。第一位當然是西河縣宣傳部部長丁佳慧,這可是重量級別的領導,代表了縣政府對這次比賽的重視。第二位是縣文化館館長鞏仁,這也是重量級嘉賓。這位鞏館長長期關注西河縣文t化建設,而山歌作為西河縣的文化代表,文化館自然更為重視。姜崖拿到的那本《西河縣山歌集》就是他組織編制的。
第三位專家是65歲的戈明德。在戈明德身上發生的傳奇故事,要不是老袁提及,姜崖壓根都不曉得西河縣還曾經有這麼一段歷史和厲害人物。
話說當年年僅23歲的戈明德是彼時西河縣文化站站長,有一次他去竹坑鄉採風,被半江瑟瑟半江紅的好風光震撼,當場寫下一首歌詞《丹江風光世無雙》,後來又查了查西河縣的山歌曲調,給這首詞配了《繡手巾》的曲調。這首山歌的曲譜被選上省《文藝》《文學》等多個刊物,再後來,省文工團的領導下來採訪,聽到這首山歌非常喜歡,當場帶走了這首歌的曲譜並讓團內文藝工作者進行演藝。 1959年為了慶祝建國十周年,《丹江風光世無雙》被選送進京,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得到了領導人的極大誇贊。然而,後面動亂年代,這首山歌因為只寫景不寫人,無視勞動人民,受到極大批判,包括創作者戈明德也被牽連。這首《丹江風光世無雙》好多年都沒人敢提及。如今時代不同了,文化事業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段值得紀念的歷史更無需遮遮掩掩,更應該借山歌賽這個機會走到台前,繼承並發揚山歌文化和丹江文化。
第四位專家是市大學歷史系教授苗秋月。這位苗教授著有關于丹江、西河縣楚文化等方面的專著,對山歌也頗有研究。第五位專家則是老袁。老袁曾經全程參與西河縣山歌集的編纂工作,當年他跑遍了十里八鄉,駐紮村子,耐著性子聽老頭老太太唱山歌,仔細記錄歌詞和曲調。要說他深藏不露,姜崖提出由他做專家評委,包括母親姜春都驚呆了。這個成天痴迷在丹江邊釣魚的老頭竟然還痴迷過山歌研究?
上午九點,比賽正式開始。=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2_b/bjZho.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