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麼多年也不是沒有朝她伸手的,咳咳,只不過都被她剁了「手」,還大張旗鼓地丟到人家門口而已,這份囂張配合實力,讓人不忍也得忍!
用他們特戰隊大隊長的話說,必要的囂張也是一種保護,前提是你有那個實力給自己兜底。
這又想遠了。
朱令儀非常感謝梁大哥給她發掘出來這個人才。她一手拉著梁大哥,一手拉著剃頭張,嘴裡還招呼著另外幾個幫忙的,「等今兒個忙活完,大家都別走哈,到時候梁大哥幫我找個地方,我請大家吃頓好的,必要好好謝謝各位。」
她說話做事向來是特戰隊小隊長的做派,從沒像個真正十五歲的小娘子樣,加上一身的氣勢,不用特地散發就讓人不由自主地受到影響,本能地把她這個少俠當成成年人看待了。
此時聽她說請客,也沒人覺得不合適的,紛紛給面子的應下。
鑑於張二哥的「寶藏」潛力,朱小少俠當然要知人善任,不會讓人家白耽誤自己的生意來成全她,經由梁大哥來往「磋商」,朱令儀以每天10文錢的日薪,請了張二哥,專程在買賣牲畜這幾天幫她。
按說,對有專業技術的人才而言,這個日薪有點少了,倒不是朱令儀摳門,而是大家都明白,這個日薪其實就是個誤工費,張二哥真正的收益應該來源於日後這些牲畜的修蹄、打鐵掌甚至簡單看個毛病啥的。
不說多,如果朱令儀這三十來頭牲畜都賣掉,哪怕一天輪一頭,張二哥一個月都不帶閒著的。
那才是大頭呢。
而且,顯然朱令儀這買賣不是一錘子的。
像楊木匠,他圖啥呢?
在鄉下人家,一般也就是餵豬的人家才要弄個食槽子,但他們往往用石頭槽子,那東西耐用,還能傳幾輩人使。牛也好,騾子驢也好,就食槽、水槽那點而活計能有幾個錢?
但那是幾個錢的事兒嗎?
凡有點長遠眼光的人都明白,朱令儀這個牛馬販子帶來的不僅僅是牲畜,還是可能給鎮集和周邊這些村子甚至是縣城裡,帶來一場大變化的事兒。
一下子多了三十來頭大牲畜,日常消耗就不用提,單說秋收是不是加快速度了?早日完成了收秋,這些牲畜能白閒著嗎?
那拉車、拉腳兒的活兒是不是會有人干?
拉車也好,拉啥也罷,不得先打車架子啊?那可都得是正經的大車,車輪子都得特製的,車軸更不必說,那都是特別的好木料才成。
而且,牲畜駕轅子的套和架子不得單獨做?
沒專門的手藝能做這個?
這上頭說的哪一樣不比打個窗戶、門還是桌子、凳子的貴价?用楊木匠的話說,打一輛大車就頂得上他們先前忙活大半年的,不多說,哪怕接上三五輛大車的活,他們鋪子就都一年不用接小活兒了。就沒時間做。
眼下他雖然在這支應著,他老爹已經去尋打大車的好木料去了。
除了拉車,那牛肯定得拉鐵犁耕地吧?牲畜拉就得配套的架子和套子,那不都得現做現打造?
都有牛耕地了,鐵犁頭換不換個深的?
早晚的事兒。
別看那縣城裡的萬盛和鐵匠鋪沒來人,但一大早的梁老大就趕去縣裡了,指不定這會兒那趙鐵匠正四處找人拉關係多整點鐵礦原料啥的呢。縣裡頭原本也就幾頭老牛和驢子,也沒個騾子馬的,哪會兒有現成的鐵掌子?以後這不論大小,都是活計。
再說潘屠戶,他一個殺豬的跟著忙活啥?
殺羊啊!
他們整個東明縣城就兩個屠戶。本來鄉下人家日子苦,人都勉強養活,能養豬的人家更少,況且,天天打草餵豬,能養出多厚的肥膘來?勉強餵一年,到了秋冬沒豬草了,再餵豬掉膘不說,成本也合不上,就趕年前買個好價錢。
平時收豬隔三差五地能收上一頭,也是十里八鄉地去跑,總有人家實在缺錢使,把豬提前賣了的,斷流兒是常有的事兒。
現在有羊殺,當然得趕上來。
而且,就算是不為了殺羊,這種影響大的事兒,也得在一邊看著啊。這就是個圈子,不管能不能得到點啥,你得先參合進來,先出把力,等有了機會沾到益處,自然就有你的份,不然你連信兒都不知道就被人分光了。
你說那譚家一個燒窯的圖個啥?馮剪刀一個裁縫鋪子又圖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