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的領地擴張,在沒有突破大的科技樹之前,已經是大魏掌控力的極限了。
因此宋時不得不在呂宋停下,而剩下的就要看這樣華商的手段了。
有時候,慢就是快!
與其加速吞併南洋,搞的消化不良,不如先打民族牌,確立南洋的貿易稅收制度,將大魏的貨物以及南洋的香料最大程度進行壟斷,把最肥的那塊肉吃到。
目前在大魏內部,民族意識有所提升,但是還並不濃厚。
夷入華則為華,華入夷為夷。
南北雙方由於代宋,幾百年的隔閡早已分屬兩端,不少的北方人早已不再認為自己還是漢人,是大魏花了近三百年才勉強彌合成為一個民族。
女真與蒙古的入侵也是部分激起了大魏的民族意識,但是這還不夠。
在南洋,才是最適合民族意識發育的地方。
因為南洋的方方面面都會告訴你:你身處異國他鄉,你是他者。
不管承認與否,來自大魏的烙印深深的印刻在他們的身上。
於是他們下意識的抱團,他們搭建來自故鄉的村落,他們依舊吃著故鄉的食物。
他們依舊承認自己還是漢人!
但這些都會在生存的危機中漸漸消散,宋時要做的就是加強南洋各地的民族意識,提高各地的漢語學堂搭建,完善本土官員的升遷制度,並且用豐富的物資去刺激與吸引他們的投身大魏。
當前最主要的還是搭建好從泉州到南洋的商貿路線,也就是從安南-呂宋-大琉球-泉州這一條線上的三級中轉體系。
以福建月港呂宋馬尼拉為一級樞紐,駐兵防守,建立大型船廠。而大琉球的魍港,安南的會安為二級中轉,建立足夠的糧食淡水補給,以及避風港。瓊州與巴拉望島則作為三級哨站,瞭望預警,小船補給。
如此才能將馬尼拉至月港的航行時間從30天壓縮到18天,而物資和糧食的運輸的成本也將隨之下降。
這時,才是大魏的勢力溢出同化南洋的時候。
當南洋上層使用的都是大魏的漢字,交流的都是南洋的語言,使用的奢侈品以及審美偏好都隨大魏的偏好而偏向。
他們的貿易與生活都與北方的大國息息相關。
南洋又怎麼可能不是大魏的南洋。
同化有時候也不一定要主動,被動的反而來的更為深刻。
這些都需要大魏派出大量的人手去安排布置,這些華商成立的南洋公司,必須先出血,湊夠第一輪開發航路以及呂宋和安南的開發成本。
等後面框架全部搭建起來,僅憑關稅,就能完全覆蓋駐軍的成本,才能減少大魏本土的負擔。
而拿下呂宋後才和眾人商議開創公司的提議,也是某種程度的威脅:沒有你們,大魏也可以做到,不過是時間早晚問題。
乖乖交錢,利益均沾。
宋時靜靜的坐在一旁,看著眾人吵的不可開交。
甚至鄭一官連石香海的舊帳都翻出來了,經過一陣你來我往的「友好」磋商,眾人終於達成了統一的意見。
宋時看著手上挨個畫押的章程表,舉起後對著眾人道:「從今往後,南洋上只能有南洋公司的令旗——西班牙的紅叉旗、荷蘭的三色旗,統統都給我沉到海底!」
眾人紛紛應聲,坐小船回到了福船後面的自家的海船上。
他們辛辛苦苦跟在宋時的後面,又是出錢,又是出人,為的不就是今天!
為的,不就是宋時代替大魏所給予的許可!=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1_b/bjZgC.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