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琉球則借憑地利,與眾多西洋船隻交流,取長補短。
華夏福船的優勢是載貨量大,抗風浪,技術優益,有密封隔水倉,即使被攻擊了只要不是半數船艙進水都可以安全返回,但是船體偏大,龍骨偏平,航行速度偏慢,必須依靠疾風。
雖然宋時不懂造船,但是她很明顯知道一個趨勢,就是後世的船舶的形狀都是往深,尖,窄的方向發展,所以福船的龍骨必須要改。
而在蒸汽機出現之前,船隻的風帆的數量也是讓人咂舌,中式硬帆結合阿拉伯三角帆,在原本的基礎上增加頂帆和支索帆的混合帆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一批永明城的與大琉球分別所造出來的新船隨著陳漁下了南洋,而根據陳漁船隊在南洋上對付海盜的體驗,又進行了第二輪的優化。
雖然還需要時間,但是只要不停止前行,總能到達遠方。
船的升級需要積累,而季風,就是一個溫柔的魔咒。
整個亞洲的海域的貿易時間都受制於它,夏季時它由南向北,而到了冬季時它又由北向南,它引領季節性的遷徙,讓還未掌握更高級航行能力的文明借風而行去向遠方。
但是,正因為它的便捷與強勢,逆風就顯得頗為不智,於是間接性的也阻礙了技術進步發展和探索。
短程的航行不僅符合海商的利益,降低了風險,也讓長距離航行的水土不服和氣候適應問題不會過於突出。
唯獨不利於造船業與遠航,就像算盤的便捷卻不利於數學的發展一樣。
華夏的海商憑藉風力航行到最遠端時,往往就會放棄前行,而是選擇待在原地,將手中的貨物出售,等到北上的季風來臨時,再次返回故鄉。
而想要從華夏到達波斯,則需要兩個以上的疾風季節。
於是南洋各地的島嶼上紛紛建立起來一系列城市,他們與內陸毫不相干,卻服務著往來交織的海船。
人數稀少的土著們,先是被阿拉伯人帶來的蘇丹國所統治,後是西洋人的基督教所放牧。
華人則在其中充當了一個永遠不被祖國承認的角色。
溫柔的季風,遍布的交易港,讓華夏失去了遠航的動機。
而那些財富所引起的西方人的覬覦,對於傳教的渴望,甚至獨占海洋的欲望,都繞過了這片季風所帶來的溫床。
直指東方!
-
在冬日的季風再次開啟之時,宋時隨著整裝待發的船隊一同南下了。
下一站:馬尼拉!
那個沾滿了華人鮮血的地方!
這一回,那些曾經被寫進史書中的絕望與不甘,希望你們也能體會。
第174章 帳本大魏的海軍建設速度遠遠……
大魏的海軍建設速度遠遠比陸軍要艱難的多,最主要的就是船隻數量不足。
即使隱隱約約知道船舶未來的發展方向會是蒸汽機與鋼鐵,但是飯要一口口的吃,在技術的瓶頸未曾突破之前,還是要老老實實在木製帆船這條路一路狂奔。
相比製作更多更大的帆船,更多的資金往往都是投入到了研發階段,然後將其他商船或者是紅旗幫以及永
明城的舊船改建,加固,開槽炮口。
好在火器方面大魏暫時領先,加上紅旗幫的全面倒戈,因此海面上,尤其是華夏的海面上,目前只有一個聲音。
福船雖然在行駛速度上有所減弱,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寬敞的位置和面積,因此在同時代的西方帆船連清水都喝不上,在漫長的旅程中甚至不少患壞血病而死的情況下,同時代的華夏福船不僅能養殖牲畜,還能種菜發豆芽。
在生活保障方面算是目前全球頂尖了。
鄭森坐在船艙之中,拿著一本最新版的寰球海志細看,這是陳漁船隊下南洋交涉後根據南洋所搜集到的情報重新整合而成的。
海軍學院的新畢業的學員一畢業就被送到了日本戰場,說是戰場,實際烈度並不高,更多的還是防守關隘要道趁機偷襲。
鄭森從小在日本長大,一口日本貴族才會的口音,導致他輕易就能混進日本本島,冒充江戶的貴族刺探情報,挑撥當地大名之間的關係,數次立下大功後,他和幾位同學被破格允許這次與宋時的船隊一同下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