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還是暗戳戳的借著諷古喻今的話術引導嘲諷當年的太子欲學唐李太子登基,囚禁太上皇。
而等皇帝與太子相繼去世,新帝登基後,宋時那一系列推廣開來的官吏制度和村學,嚴重阻礙了江南地區的人士把控朝政,而隨之而來的清帳田畝和放奴制度,無一不是刀刀割在江南官閥、學閥、以及士紳身上。
到了商稅推進的時候,已經不是割肉而是要命了。
隨著養蠶廠和紡織廠在江南以及沿海地區的擴大,原本的全家務農養蠶的經歷也漸漸成為過去。
主要是大規模的養殖桑蠶幾乎壟斷了桑葉的產出,有了控溫室,春夏秋三季都能養蠶,桑蠶絲的價格已經被打了下來,雖然還有不少的散戶還在進行獨門獨戶的養殖,但是不管從質量還是數量上都不是和工廠的出品能比擬的。
而穩步推進的桑蠶工廠,如同一隻巨獸,輕而易舉就壟斷了整個江南的桑蠶業,有了穩定且品質可控的蠶絲來源後,市面上的桑蠶絲價格大跌,但是賣的人卻並不多。
因為對接的紡織廠就能全部吃下,而改良的機器不管是紡紗速度還是紡織速度都不是原始的家庭模式能對抗的,即使是有一定實力的小紡織廠,也經不起這樣的對沖。
除了少部分能在工廠當值的百姓以外,大部分都失去了原本的生計,而不得加入車馬行,基建,修路,修船之類的工程,即使如此也導致大量的人員背井離鄉,脫離原本的依附關係,讓那些當地的宗族勢力開始不滿……
江南地區興起的各種民報無疑就開始借題發揮,引導民眾,處處與宋時的新生政策做對,導致宋時在江南的布置推進不時受挫。
其中最為針對宋時的移民政策。
第169章 移民政策三更
江南地區的穩定關乎著大魏一半的稅收,他們雖然不至於起兵造反,但是利用當地的本土優勢,進行負隅頑抗還是輕而易舉的。
因此宋時自然不會掉以輕心,前世那些用慣的媒體套路一套一套的往這些江南士紳身上招呼。
比如標題黨,連載小說,釣魚啊,反轉啊,以及在報紙上設置的有獎問答填空。
不過最簡單最管用的,還是推行簡體字。
簡體字的說法其實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所謂的簡體大多都是行書的簡化書寫方式,從古至今漢字一直都在進行簡化,能大大降低百姓的學習門坎。
對此文人之間的意見自然是沸反盈天,不過宋時也沒有在意,官方的文書還是用的繁體,但是和百姓生活貼近的通告大多採用簡體,尤其是皇城日報和大魏軍報。
反正這玩意也不是給那些文人用的,繁體字有一定的美學在,就留給文人去研究保存吧。
茴字的四種寫法,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實在沒有必要。
推行了簡體字以後,民間的識字率一下大幅度提升了,尤其是在北方的歸化城和西南山區。
不過宋時倒沒有直接推廣白話文,步子邁的太大容易出問題,只是推動了說書先生這個行業曲線宣傳。
一整套的組合拳打下來,那些文人的報紙不斷的開始銷量萎縮,而同時皇城日報的江南版,開始在江南地區風行,影響力越來越深。
其中推廣阿拉伯數字反而並不順利,因為江南地區早有蘇州草碼,這種草碼在大魏早已經有了深厚的百姓基礎,即使是一些目不識丁的碼頭工人也能認全。
而這些草碼相比阿拉伯數字無疑增加了數倍的書寫量。
隨著宋時對於吏員必須精通算術,否則要送去礦區體驗生活的政策,越來越多的吏員們將隨身的物品從文雅的摺扇改用成了算盤。
算盤無疑是先進的一種計算工具,但是某些時刻也會成為桎梏華夏數學體系成長的障礙。
宋時想要推行阿拉伯數字不僅僅因為它的簡潔,也不是因為後世被廣泛的運用,想要隨波逐流。
而是因為宋時需要大力發展華夏的數學體系,因為不管算盤多麼先進,哪怕是當年大佬們做核彈的時候也能派上用場,但是算盤無論如何也無法保留運算的過程。
華夏的數學通常都是由實在的例子所構建的,比如最基礎的雞兔同籠,和割圓術。
長此以往,華夏人民就會下意識的認為世界的道理都蘊含在自然規整和諧的秩序之中,無法超脫自然。
但是數學這個東西,它偏偏是一種由實轉虛的抽象存在,越是往後,越是抽象,偏偏還越發的重要。
華夏的數學有很強的實用性,但是因為無法保存運算的過程,也缺乏簡潔有效的表達方式,而讓很多東西無法被量化,只能依靠師徒間的口口相傳,其中的理解誤差和表達失誤,從而失去了傳播的機會。
而一行簡單的阿拉伯數字卻能打破這樣的桎梏。
時間的奇妙之處莫過於此,就像開罐頭的器具往往要晚於罐頭的發明時間。
最簡單的炮兵培訓,隨著各地的鐵礦被開採,鋼鐵廠的標準化建立,大魏的大炮鑄造數量早就提升上來了,但是制約火炮的精度和火力打擊能力的往往不是火炮,而是炮兵數量。
因為炮擊是一個需要進行大量的計算和校準的工作,並不是隨便來個人就能用。炮擊參數,需要一個炮兵進行大量的運算和測估,但是如果用阿拉伯數字,就能將運算的過程全部記錄下來,形成公式,這樣炮兵的准入門檻就能被大幅度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