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只感覺一股氣衝上眼眶,長久堵在胸口的那份糾結就這樣徐徐吐出。
他終於放鬆下眉頭,對著宋時拱了拱手:「只願大人所思所想皆能如願!在下也願一起為百姓盡一份心力。」
宋時知道,徐光啟之前出山只是因為她的救命之恩,一路上都在觀察自己,如今總算認可了自己。
她扶起徐光啟,俯身一拜:「也請大人與諸位,一同幫我,幫百姓,把這路趟的更寬一些!」
第150章 動盪宋時嘴上說的好聽,實際……
宋時嘴上說的好聽,實際上她這一系列操作主要還是因為她,或者說大魏:太缺錢了!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光是基建,也就是變相的用勞役的方式給大家發錢。從京師到江南,大魏的每一個地方起碼在宋時的眼裡都是巨大的鄉村,需要修修改改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上到黃河淮河綿延百年的水利修建工程,這可關係到小冰河時期的農業生產活動,下到府州之間的溝通聯絡的官道,要想富先修路,糧食總不能壞在地里,紅薯和土豆在沒有處理的情況並不好運輸。
雖然現在修的還只是重要的主官道,但是大魏的國土面積實在有些廣闊,看起來很爽,修起來很要
命,錢花起來更是要命。
這還不包括日後待收復的西南山區的復建工程,沿海地區和大魏的船廠,以及後續花銷更大的下南洋計劃……
而大魏的賦稅,拉跨的一比。
市舶司收了一筆錢,但是三年的賦稅全部被抵押出去了,短期內是指望不上了。
而且現在全面開海,作為一個農業國,大魏的生絲、茶葉、以及瓷器需求量會達到一個很恐怖的效果,即使宋時盡力權衡,但是大勢所趨,瓷土暫且不提,桑樹和茶樹作為高經濟附加值的植物,對於糧食作物的擠壓是有目共睹的。
而田稅,因為糧票的制度,也都是收的實物堆積在倉庫之中,只能支持小規模的轉移,不然費人又費糧。
大魏太祖曾經因為挖礦過於消耗人力物力,為了休養生息,將那些金銀礦產都封存了。
宋時現在都已經開始把各地曾經封存的金銀礦脈都重啟了,結果到了當地一看,幾乎都被當地的藩王和豪強開採過了。
至於所謂的礦稅,是一毛錢都沒收過!
然後這些人,不是被闖王收拾完,就是被她抄家了。
準確的來說,加上張家口和江南各地的抄家活動,以及市舶司的借款,宋時的手上目前還有大量的金銀。
但是抄家歸抄家,終究是無源之水,用一份少一份,光憑日本的銀礦是無法支撐起大魏的經濟運行的,更不用說連接偏遠地區的治理和管制問題。沒有足夠的文教和交通、治理,光是索取,那麼華夏的同化能力是很難體現出來的。
而基建,是一個肉眼可見,需要維持幾十年的吞金獸,更不用說還有萬物工坊和學院,高薪養廉的那一大筆官吏工資支出。
宋時所謂的沒錢,沒的是持續收入,縱然現在手上的金銀還能撐過四年五年,但是一個國家沒有穩定且長期的收入來源,是危險的。
亂世還沒結束,大魏破產的信譽也讓她不敢輕易拖欠,一旦失去民眾信心,別說發行紙幣了,只怕糧票制度都會頃刻崩塌,想要在大魏這座百年屎山上重建金融制度的難度會更大。=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1_b/bjZgC.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