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四大家魚的養殖模式,將不能種植的窪地整合成桑基魚塘的新模式,或許能從某方面補足百姓的生活所需。
再加上桑葉換糧票的制度,多少能平衡糧桑之爭的問題。
不過不管什麼樣的政策都需要實踐以後才有說服力。
魚塘要多深?
地基如何防蝕固土?
魚卵魚苗如何獲取?
魚的種類比例如何安排?
如何防止群魚生病?
以及推行上的各種問題,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探索和解決。
宋時只是依賴於信息大爆炸的前世,所以什麼都懂一點點,深究下來會的卻並不多,但是沒關係,她也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她還有很多的親人,朋友,以及權利。
而且前人的知識並不匱乏,有時候需要的僅僅只是靈光一閃,一兩句話的提點,他們就能摸到精髓。
比如和她一起下鄉的徐光啟,雖然垂垂老矣,但是一針青黴素下去也尚能食飯。
徐光啟本人早年的時候擔任六部尚書,也曾推行過農政新法,更是寫出了《農政全書》這本巨著,書中基本上囊括了大魏一朝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其中也不乏有:大蒜去病,淋水孵魚、家魚混養,鰱鱅去濁,草青食穢之類的章節,只是都沒有被系統性的總結在了一起。
他還曾翻譯過《泰西水法》介紹西方先進水利技術,在江南這種水鄉,水泥的作用會極大限度的提升,以他所知道的知識會得到更多的應用。
如今聽宋時條條框框的梳理結合,一下將整個養殖業都搭建起來,徐光啟不由的心中大動。
立即請纓將這件事情攬了下來,還廣發請帖將之前一些興趣相投的好友請過來。
物理學院雖然定在了京師,但是江南完全可以成立一個實踐分院。
研究的再深的技術都需要應用到實際的生產上面。
於是在養蠶工坊的外面,轟轟烈烈的窪地改造開始了。
各種不同類型和比例的桑基魚塘開始轟轟烈烈的動工起來,試圖找到一種收益最大化的解決方法。
同時還派人一個個的村子走訪,這樣大規模又精細化的產業,如果不能得到鄉村宗族的助力,是很難做起來的。
畢竟想要搞好一件事情並不容易,但是想要搞壞一件事那可就太簡單了。
而魚塘用地,一定會牽扯到宗族資源分配問題,怎麼分地,怎麼挖塘都不是一個簡單就能弄好的事情……
還有就是,以前的魚獲大多是按船徵收,一旦將魚獲產業化,那麼相應的稅賦也要完善好,以免百姓被重複盤剝。
牽一髮而動全身,但是宋時相信,徐光啟這個在官海沉浮多年的人精一定能處理好這些細節。
-
因為宋時的介入,江南地區整個桑葉期貨市場被打的七零八落不成樣子,許多囤貨居奇的桑園老闆都被宋時順著線索抄了家,流放千里。
今年蠶農的春季算是平穩度過了,沒有高利貸,不管是桑葉還是蟲繭生絲,都可以去找官府換糧票,不必經受富商買賣經營流轉的層層盤剝。
不過因為大量的桑園被官方抄家收走,因此市面上的買賣的桑葉相應的減少了一些,但是整體來說,還算頗有盈餘。
另一邊的工坊里,柳三娘在蠶室整整學了一旬,才開始正式養蠶,不過齊娘子的方法雖然瑣碎但是卻是卓有成效,只是需要不斷的記錄各種數據比較麻煩。
以往柳三娘在家孵蠶,能有六成孵化率就不錯了,但是齊娘子這邊的蠶室最少的也有八成。
而蠶室之中的病蠶弱蠶也是極少,不少人都偷偷討論是不是有神仙保佑……
她們這些養蠶人,每人一個蠶室,裡面有著上幾十張的蠶床,每天就是不斷的處理桑葉,餵蠶,聽著沙沙的吃蠶聲。
到後來,光憑聲音,柳三娘都能猜到蠶床裡面是不是應該要餵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