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養蠶,最怕的就是大規模的蠶蟲一起生病,尤其是白僵病致死率超過五成,一旦遇上真是藥石無醫。
這次的蠶種是從湖州引進的「蓮心種」,相比普通的蠶種,產絲量要高上兩成,但是也更嬌貴。
除此之外還有蜀地引入的「金繭種」,與「本地種」蠶室除了大規模養蠶,也有讓蠶種優生優育,選出強壯而吐絲多的品種,防止品類退化的作用。
因此所有的蠶室都用石灰水消過毒,對於這些養蠶人的要求也更高,儘量創造一個無菌的環境,以免影響蠶種成長。
洗漱完以後,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棉巾和香胰子,換上了統一服裝。什麼活都還沒有干呢,就又是發棉巾又是發香胰子的,光是那兩身換洗衣服就值不少錢了,更不用說
還包吃包住,能給家裡省下多少錢啊!
見到工坊這麼大方,大家一路忐忑的心都安定了下來。
柳三娘跟著眾人一起到了名叫宿舍的地方,八人一間房,房間不大,裡面是四個木質的上下床,門口位置還放著一排桌子,每個床上還放著一卷草蓆,一床薄被。
雖然有些簡陋,但是眾人已經是非常滿意了。
恨不得現在就去蠶室幫忙,讓齊娘子知道她們也不是白領物資的。
但是齊栩沒有讓她們立刻開工,而是給她們召集起來上了夜課。
先是教認萬物工坊安排過來的新設施:座鐘、溫度計(粗糙不准版)、濕度計(更粗糙版)。
早先的時候,蠶種的孵化都得靠養蠶人的體溫,有了溫度計後,整個蠶室的溫度就可以模擬,雖然還不是特別準確,但是起碼誤差不會達到3度以上。
也是有了溫度計和濕度計,才讓大規模的養蠶業能做起來。
民間因為夏天溫度過高,蠶蟲容易得病,所以才只養春蠶和秋蠶,但是一旦齊栩將整個養蠶技術標準化,規範化,那麼除了冬季實在沒有桑葉的情況下,其他三季都能源源不斷的養殖蠶蟲。
而如果是嶺南地區,哪怕是冬日也不見得不能養。
三個育種室,地下鋪有火龍,每面牆上都開有四面玻璃小窗。
每個育種室的溫度控制不一樣,以此來找出最適合蠶種發育的溫度和濕度。
而每天相關的數據和蠶種的變化都要記錄在案,因此,還要教她們填表識字。
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不過齊栩會一點點的教她們。
-
園外,宋時也在忙著平衡桑樹種植與糧食種植的問題,以及打擊桑葉期貨。
是的,在還沒有多少經濟資本運轉的時候,江南地區已經率先孕育出了桑葉期貨貿易。
因為桑蠶業早已是江南地區的經濟支柱產業,蠶蟲每天要吃的桑葉都必須是當天採摘新鮮乾淨的,一旦養的蠶蟲多了,消耗的桑葉就是天量,只能從市面上買。
而天氣和市場波動都能影響桑葉的價格,而蠶蟲一旦斷糧很快就會餓死,從而桑葉的供給對於蠶農來說就是重中之重。
說是生絲賺錢,其實養蠶過程中,桑葉才是最賺錢的那個。
一旦短缺,蠶農要不高價購買,要不就血本無歸。
嘉興王江涇曾出現「一船桑葉換三畝水田」的極端交易,因此桑葉期貨應運而生。
松江府的裕豐典當首推「桑葉當票」,蘇州絲業行會的青葉堂發行葉籌,憑一張:「霜降前交割桑葉百擔」的契約,便可提前鎖定桑葉的價格。
因此囤積居奇,散布假消息哄抬葉價,甚至以次充好的人,數不勝數,對於單家單戶的蠶農來說壓力極大,甚至不少人只能走向借貸還貸的路子……
因此有人作詩:桑葉綠時銀霜落,繭成日近白骨多。
宋時自然不能眼看著他們,這樣敲骨吸髓的破壞桑蠶產業的未來。
經濟的問題,就應該用經濟來解決,宋時在江南試點了低息貸款,反正都要借錢,不如管官方借。
由官方中轉,不管是桑農還是蠶農,都可以用桑葉或者是蠶繭來抵押,去官方換取糧票,再憑糧票去官方的倉庫之中取糧食。
期間甚至不需要金錢流轉,糧食就是最大的硬通貨。
宋時的插手引得江南地區的那些以桑葉期貨為生的人紛紛不滿,整個期貨市場被宋時這一弄,根本無法維持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