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梁祝走向世界
休息回來之後,林晚晴接開了問題的答案——《梁祝》。
《廣寒宮破陣曲》為了調動氣氛,《雲宮迅音》是給老外們見識一下交響樂還能這麼做,後面兩首屬於飛龍騎臉的文化霸凌,《二泉映月》是把二胡再一次推向世界。
這裡面《雲宮迅音》的的文化輸出色彩相對較強,這支曲子能夠促使老外們加深對孫悟空的了解。
而《梁祝》就是這次文化輸出的主角。
華夏歷史上有很多家喻戶曉的愛情故事,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有四個,分別是《牛郎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
其中《梁山伯與祝英台》描述的愛情故事,更加符合老外對愛情的理解。
自由,浪漫,至死不渝,殉情,這個故事有關於愛情的一切美好因素。
文化有區別,但愛情卻是共通的,每個人都嚮往著美好的愛情故事。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全稱為《梁山伯與祝英台》,由何占豪、陳鋼於1958年創作。
這是華夏交響樂民族化的里程碑之作,西方交響樂和東方民間音樂,以及越劇曲調完美結合,這是一個新的嘗試。
這首《梁祝》頻繁在國內外各種大型場合進行演出,是中華文化對外宣傳交流的名片之一。
這支曲子在全世界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演出開始之前,林晚晴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華夏的觀眾們自然是熟悉的,但老外們不知道啊,所以林晚晴是用英語在講故事。
「一千七百多年前,祝家有女祝英台,喜好讀書,一心想要外出求學,但當時女子不能拋頭露面,於是她帶著丫鬟女扮男裝。」
「途中遇到也是前去求學的梁山伯,二人一見如故結為好友,共同前往求學。」
「同窗三年,兩人感情日益深厚,然而祝家是名門大戶,他們看不上梁山伯,而是把祝英台許給了馬文才。」
「悲劇開始發生了。」
「祝家打破了這美好的一切,梁山伯憂鬱成疾,病重去世,祝英台在他墳前自盡,兩人化成了一對蝴蝶。」
林晚晴講得很簡單,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引子,讓觀眾們知道有這麼一個故事,具體的內容,需要觀眾們自己從音樂中獲取。
觀眾們聽得很認真,雖然林晚晴講的很簡單,但是故事結構體現出來了,這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許諾雙手抬起,現場安靜下來。
《梁祝》分為三個部分,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每個部分又分為幾個小的部分,每個小部分又有不同的主題。
音樂響起,這是引子部分。
豎琴輕柔的震音,加上長笛和雙簧管的聲音,營造出一種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江南風景。
這一部分就叫鳥語花香。
春天,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大家嚮往的季節,觀眾們仿佛真的看到了春天的風景。
音樂的畫面感,有時候比真正的畫面傳遞的東西更多。
觀眾們聽見了鳥叫的聲音,看見蝴蝶在飛舞,甚至還聞到了花的香氣。
春暖花開,景色迷人,這時候小提琴介入音樂當中。
小提琴的高音,就像是兩個人第一次相遇的心跳,是愛情也好,友情也好,總而言之,是心動的聲音。
小提琴和大提琴相映成趣,梁山伯和祝英台結拜。
這種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兩人結拜的場景清晰地表現出來。
小提琴是祝英台,溫柔細膩,大提琴就像梁山伯,從容灑脫,大小提琴相互交融,情意綿綿。
交響樂歡快活潑,像極了愛情里最開始的美好模樣。
接下來的華彩樂段和同窗共讀,節奏也加快了很多。
音樂的情緒,就是通過來控制的越快的節奏,聽上去就越歡快,節奏越快則越悲傷。
《梁祝》同窗共讀階段,節奏歡快明朗,小提琴獨奏和樂隊合奏交替進行,快樂,就是這個階段的主題。
然而快樂總是短暫的,三年同窗一晃而過。
終於到了要分別的時候了。
許諾右手的指揮棒輕輕挑動,左手抬起。
十八相送。
交響樂由快轉慢,小提琴大提琴的聲音消失。
「噔噔~噔噔噔~」
音樂很慢很慢,就像是分別的人挪不動的腳步,移不開的眼睛。
這種一步三回頭的難捨難分,一點點沁入觀眾們心裡。
小提琴再次響起,杜濤的小提琴早已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
如泣如訴,依依不捨的小提琴,抵死纏綿,聲音婉轉低沉,
大提琴和小提琴情意綿綿,難捨難分。
十八相送,祝英台和梁山伯更是難捨難分。
斷斷續續的小提琴,像極了祝英台欲言又止的模樣。
音樂里的感情演繹得淋漓盡致。
第一個部分呈示部結束,梁山伯和祝英台短暫分別。
第二部分展開部開始,銅管的奏樂嚴肅而莊重,就像等級森嚴的封建體制。
銅管鋪天蓋地得襲來,而小提琴的聲音也絲毫不弱。
祝英台在積極反抗,反抗父母,反抗封建專制,反抗命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