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着看 > > 幫天后救場,她饞我身子 > 第756章 伏生護書和陳興昌護京劇

第756章 伏生護書和陳興昌護京劇(2 / 2)

小撒抬手躬身行禮,時光長河緩緩回流。

大門關上,伏生回到了時光長河裡。

兩人中間,是金燦燦的《尚書》。

時光旅行,是無數小說都喜歡用的內容,無論是穿越古代,穿越未來,還是在過去和未來之間來回穿梭,這些不同時空的碰撞,一直都是大家愛看的橋段。

今天他們就看到了兩千多年前的伏生,是如何穿越到現代,看到他流傳下來的《尚書》被後人銘記。

這種互動,就是節目裡最大的看點。

直到碩大的繁星網圖標亮出來,觀眾們也發現節目已經要結束了。

一個多小時的節目,全程沒有任何笑點,也沒有哪個愛豆出現。

這個節目有的只是老面孔小撒,老頭子陳興昌,演周武王的吳山,以及李同塵等幾個老頭老奶那,還有在節目裡一閃而過的總編劇許諾。

就是這樣一個綜藝節目,讓很多人耐心地看完了。

他們知道了《尚書》在講什麼,也知道了這本書是怎麼流傳下來的,這就夠了。

有了初步的了解,就會有人去研究,這就是這檔節目的用意。

《典籍里的華夏》收視率很不錯,繁星網也因此增加了很多新用戶。

甚至很多人是看了央視的節目之後又去繁星網上重溫一次經典。

節目的評論區一直在增加,彈幕上都是「我又回來了!」「從央視過來的。」「我打算讓我學生也看一看。」

一部不枯燥的科普綜藝,最適合的觀眾其實是學生們,在他們的三觀還沒有徹底建立起來的時候,用這些節目來引導他們,往往比乾巴巴的說教效果要好很多。

《典籍里的華夏》首播數據非常好,一晚上播放量就超過了五千萬,口碑更是好到爆炸。

繁星網評分高達9.1分,這對於一部科普類型的綜藝來說十分難得。

張自強開心地跟什麼似的,恨不得開個慶功宴。

在央視這塊地上,《唱響華夏》在上面評價並不高,因為這檔綜藝過於娛樂化,有些失了央視的逼格。

《典籍里的華夏》又把這份逼格給撿了回來,張自強的能力被進一步認可。

同時被認可的,還有陳興昌,他所扮演的伏生讓觀眾們見識到了什麼叫做真正的演技,不瞪眼,不齜牙咧嘴,沒有什麼激烈的動作,光憑眼神就能讓人自行腦補一出大戲。

「陳老師的表演已經登峰造極了。」

「令人難忘的表演,您那個眼神,我可能這輩子都忘不了。」

無數的讚美之中,有人覺得太可惜了,這樣的演技,居然都沒有留下過什麼作品。

京劇的演出,所有人都被油彩遮擋了臉龐,以至於陳興昌一直都沒太多人知道,大家只知道有陳興昌這麼一位宗師,卻對他本人知之甚少。

「您這樣的人物,為什麼會去演京劇呢?」

有人這麼問道。

陳興昌也是會上網衝浪的,老爺子可一點都不迂腐古板,否則他也不會支持李青衣對京劇進行改造。

他看過了所有的讚美評論,卻獨獨回復了網友們的疑問。

「伏生一聲護書傳書,我呢?我也想試一試能不能用一生護京劇唱京劇。」

這就是陳興昌給的答案,網友們沉默了。

陳興昌會不知道他去娛樂圈能賺多少錢嗎?憑他的演技,混個配角手到擒來,沒有任何壓力,然而他卻投身於京劇中。

京劇不賺錢,這是外行人都知道的事情,票價便宜,演出費便宜,跟明星動輒幾十上百萬乃至上千萬的片酬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娛樂圈裡沒有陳興昌,京劇圈裡卻有陳家班。

「老爺子還唱戲嗎?」

有網友問道。

「唱。」

陳興昌如是回答,他確實一直在唱戲,每個月都會唱上幾場,所以他的狀態也保持得很好。

網友們順著大家提供的途徑就找到了陳興昌的演出,最便宜的票價只要98,最貴的也不過280塊,現在這年頭,看一場相聲都得兩三百,88塊錢看場戲,可太值了。

更何況,陳家班的戲裡還能看到李青衣登場,剛剛登上過出完舞台的李青衣名氣已經不比很多明星差了。

「買票買票,才88塊錢,誰看不起似的。」

「88塊錢的票,他們就是罵我我也得誇他們罵得好。」

「88塊錢就能看到李青衣,還要什麼自行車!」

大家剛剛從春晚上學會的梗,馬上就活學活用上了。

沒過多大會,陳家班的接下來兩個星期的演出門票直接就售罄了,想買都買不著。

這種場面在其他人看來很正常,但是在京劇圈子裡卻十分罕見,他們的票往往是打折都賣不出去,更別提直接被搶光了。

陳家班裡,陳興昌看著門票售罄的提示,怔怔出神,半晌之後召集了所有弟子。

他看著一眾年紀已經不小的徒弟們,沉聲道:「陳家班的轉折點來了,成敗在此一舉,如果這一次,還是沒能把口碑打出去。」

陳興昌頓了頓,眼神掃過每一個弟子,「那麼陳家班的消亡就在這兩年了,你們該何去何從,也要提前想好。」

陳興昌說的沒錯,如果央視綜藝的力推再加上李青衣上春晚的餘熱未消,依然不能給京劇注入一劑強心針,京劇就真的無藥可醫了。

(本章完)

最新小说: 穿成恶毒主角攻被np强制了怎么办 發家後,你告訴我這是修仙世界 我靠賣椰汁成神了[天災] 欲言难止 喜剧天王 王者恩仇 快穿:神明她又在修羅場當萬人迷 撼世龙吟 齐天大妖 抓鬼小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