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老師們的《送別》
在掌聲里,舞台上的軍人齊刷刷敬了個禮,然後步伐穩健地走下舞台。
後台里,許諾站得筆直,敬了個禮,目送他們下場,這些人值得他尊重。
眾人齊刷刷回禮,不僅僅是敬許諾這個人,更是敬這首歌。
魔都傳媒的畢業典禮已經進行了兩個小時,已經接近尾聲。
然而所有人都意猶未盡,絲毫沒有退場的意思。
直播間裡的觀眾也是如此。
「還有三首!」
「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
「其實諾言這七首歌就已經封神了,一個畢業典禮開到這個地步,魔都傳媒已經足夠名留青史。」
是的,能夠把畢業典禮開到一千多萬人觀看,熱搜占了20條,足以名留青史。
2019年,青島大學一首《起風了》迅速火出圈,已經連續火了五年。
每一年畢業季,提到畢業典禮,就會提到青島大學,比什麼宣傳手冊都好使。
但2022年青島大學畢業典禮也才250萬人觀看,比起藍星的魔都傳媒,差了四倍。
網友的討論,許諾沒時間看,他也不知道。
但是在安排節目的時候,安排完這首《祖國不會忘記》之後,校長都興奮了起來,「我覺得這已經足夠了!魔都傳媒必將成為家喻戶曉的大學!」
不少人校領導都表示了支持,認為七首歌都夠了。
直到許諾拿出了新的一首歌。
全場都沉默了。
這首歌有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叫做《送別》。
一百零九年前,弘一法師李叔同,在送別「天涯五友」之一的許幻園時,寫下了這首《送別》。
大雪紛飛,許幻園說了三句話「叔同兄,我家破產了,咱們後會有期。」。
友人離去,李叔同站在大學中,佇立良久,無語凝噎。
戰亂頻繁,許幻園二次革命失敗,千萬家產化為烏有,這一次他要北上討回公道。
用性命討回公道。
所以這一次,是告別,也是永別。
這樣的情景下,一首跨越百年,仍然偉大的作品誕生了。
有些人,真的就是天才。
李叔同就是天才中的佼佼者,他不僅是音樂家,還是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
1916年,37歲的李叔同出家為僧,號弘一法師,然後大師漸成。
《送別》由李叔同作詞,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音樂除了能穿越國界,還可以穿越時空。
一百多年來,《送別》經久不衰。
甚至有不少人在盤點每年畢業季歌曲的時候,硬生生把時間推到1915年,就為了不錯過這首《送別》。
可見這首歌在大家心中的地位。
少了《送別》的畢業季歌曲,總感覺少了某些傳承。
舞台上,主持人拿著話筒繼續說道,「這個離別的日子,許諾學長已經為我們寫了七首歌,接下來這首,將由我們的教師代表獻唱,一首《送別》。」
老師們排著隊走上舞台。
台下一下子熱鬧了起來,因為大部分人是輔導員。
相比於老師們,輔導員才是跟學生接觸最多的崗位,就像初高中時代的班主任一樣。
舞台上為首的老師拿著話筒,「今天的天氣很好,跟四年前,你們進入學校一樣好。今日一別,祝大家前程似錦,一路順風。」
離別的氛圍越發強烈。
這個畢業典禮將會是現場所有人的畢生難忘,但是再不舍,畢業典禮也快要結束了。
所有人都有些傷感起來。
悠揚的音樂聲響起,舞台上老師們開始唱了起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長亭,古道,芳草,楊柳,都是送別的意象。
這兩句一唱出來,大家眼前頓時有了畫面感。
仿佛他們不是在盛夏的體育場,還是出現在古道邊,正在送別。
長亭古道,年輕人可能沒有太多的感觸,但是實際上在80年代,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送別就是這樣的。
沒有火車,沒有汽車,送別怎麼個送法?那當然不是送到家門口,那得送出城送出鎮送出村,但是又不可能送佛送到西,只能把對方送到荒郊野外。
單把「長亭古道」拿出來,實際上是有點哀傷的,因為這容易讓人聯想到「古道西風」等蕭瑟的場景,而後面一句「芳草碧連天」則又把情感拽了回來,讓哀傷止步於此。
過猶不及,會影響到整首歌的體驗。
學生們安靜地坐著,靜靜地聽著。
老師們繼續唱著: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