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將這兩人安排在天王山,遲早有一天,曾公亮會忽然發現這釘子戶天賦異稟,然後採納他們倆的建議。
山上的事情差不多了,山下的事情也搞定了,於是陳初六下山來。等陳初六回汴京時,朝中的權力排位變成了如下:
首相王曾、次相李迪、參知政事晏殊、王隨、三司使陳堯佐、程琳、薛奎,樞密使王曙、步司衙門樞密副使王德用,馬司衙門樞密副使韓億,殿前司知樞密院事石中立。放眼望去,煥然一新,又全是自己人了。
整個朝堂黨爭不再,效率大為提高。對陳初六而言,這便是如魚得水,也是風雲際會縱橫四海的好機會。但陳初六在這大好時機,似乎仍在無所事事。
仗著身兼中書門下行走錄事的差事,便在各個衙門裡穿來穿去,到處騙茶喝,還弄了個中書門下名茶錄,把刑部侍郎的名茶排為第一。結果人家都跑去刑部蹭茶,鬧得刑部侍郎告病在家多日不來,等茶的熱度過了,方才回來辦事。
這其實並不是陳初六不做事,而是真的無事可做。朝局穩定,身為知制誥,沒那麼多誥書要寫,昭文館又是個閒差。陳初六所能做的,便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為辦報造聲勢。看似他在到處閒逛,實則是有意無意的為辦報講利。
許久之前,陳初六便將辦官報、興義學的兩條陳義,在翰林院中說過了,還提交給了趙禎。但當時的情況,實在是不利於陳初六做太多的事情。眼下局勢有利了,陳初六便重提此案。
經過陳初六十幾天的遊說,朝中百官對辦報一事也熱衷起來了。辦報不是為了印擦屁股的紙,辦報是為了說話,向誰說話?向天下人說話。誰要向天下人說話?向天下人說什麼話?
陳初六告訴百官,向天下人說「公正」二字。天下是天子的,不是百姓的,按理來說,什麼事情只要告訴天子就行了,用不著告訴百姓。但公正二字關乎天下興亡,卻唯獨與天子無關。只有平民百姓才要公正,達官貴人並不需要。
朝中公正之表率,便只有史館、御史台、翰林院三者了。
御史台上有言事諫諍之責,下有糾劾文武官員之權,乃是朝中清正之表率,也是朝廷對外的口舌,為天子耳目風紀之司。翰林院其實應當叫翰林學士院,掌撰文之事,還承辦進士朝考、會試諸事,乃是天下文人仰望之地,也是諸位宰相必經之路。
史館掌修國史,凡天地日月之祥、山川封域之分、昭穆繼代之序、禮樂師旅之事、誅賞廢興之政,皆本於起居注、時政記,以為實錄。修撰史書正是為了懲惡揚善,唯有公正,方能克紹其裘、繼往開來,前車之覆後車之鑑。
這三個地方,原來史館下置一報房,專門向外抄錄邸報,邸報上記錄詔令章奏之類,隨時向地方傳報。史館不僅需要公正,而且自己本來就有一個報房,若是要辦報,史館為不二之地。
於是作為試點先行的辦報三個衙門,便是翰林院、史館、御史台三者。這三個衙門,不僅適合辦報,而且時間充沛,都是清水衙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