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垂首細思,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這世上真有人不計個人得失為朝廷獻言獻策的?光憑這個,陳初六可以為文宗矣!眾人搖搖頭,默然地回了自己衙門。
廷議的結果,很快便呈送到了趙禎的案上,打開了一看,趙禎當下便樂了起來:「真不愧是知應,果真促成了此事!」
「陛下,陳直館在殿外求見。」
「速速宣他進來,這怎麼還生分了,求見什麼?今後知應來了,無須求見,直接進來!」
「喏。」
陳初六進來,趙禎大喜道:「知應,促成此事,你又是大功一件。朕現在就讓皇娘批了此事,推行全國。」
陳初六一副我早知道你會這麼幹的表情,攔住趙禎道:「不可不可,陛下三思,此事乃是革新之策,恐頗多疏漏,推行全國,誤了大事就不好了。」
「這還能誤什麼大事?這不是百利無一害嘛?」
「臣舉一例。」陳初六細心皆是道:「民兵可免賦稅,若是地方官吏為了錢財,將地方財主列為民兵,使其免稅,到時候傷了的還是邊關百姓。當大敵來臨時,這些人也沒有半點用。」
趙禎頓時懵了,從雲霄跌入谷底,一屁股坐下道:「是啊,若是這樣,什麼軍民一體,都成了空話。知應怎麼不早說,若早知如此,朕就不讓這計策出現了。唉……」
「陛下勿憂,此事雖不可全國推行,但卻可以在一些州府試行。選用一些清介有能之人,便不會事與願違了。若是一點成功,便可以再試幾點,最後推行到邊關重鎮,以點連成線,這才是循序漸進的可行之道。」
「哦……」趙禎點點頭:「那這清介有能之人,是誰呢?」
「臣不知道,別看著臣……」
「放心,朕身邊缺不了知應。」趙禎在踱步了一下,忽然道:「成都府茂州知州似乎官聲不錯……」
「陛下,無須求遠,可在汴京附近推行。此事也非一兩年能成的,或許這要耗費十年之功啊。」
「京西北路有一信陽軍,可在信陽軍中推行,好,就這樣了。」趙禎怕陳初六再反駁他的話,趕緊提筆在紙上寫下信陽軍三個字,然後將廷議接過交給王中正道:「去,送給皇娘,讓皇娘准了這件事情吧。」
「喏。」
趙禎走下台來,十分親近地道:「知應,你說推行軍民一體,要耗費十年之功,真這麼長嘛?」
呵呵,光吏治這一項,就不知要費多少心神,陳初六如實道:「這是往少了估計,恐怕還要長久。」
「還要長久?那朕英明神武,能不能減少一兩年?」
「這或許……能行……」陳初六看著趙禎的神色,意識到了一絲不好的徵兆,這少年天子,似乎有點飄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