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寧不知道賢王打聽凌一做什麼,但賢王打聽的這些東西,隨便找個縣裡的人都能說得出來,她沒必要瞞著賢王,便說:「回王爺,正是那女子,名為程小花,我縣全安村人。」
賢王挑眉,果然是她。
小皇帝派人來江源的時候,賢王就知道了凌一的存在,他還想著扮演救世主,沒想到凌一一出自毀容貌,就救了她自己一命,從此,他心裡對凌一便落下了一個聰明、剛烈的印象。
凌一的畫像,早在她沒毀容之前,就有人呈遞給賢王,此番再見到凌一,卻發現與畫中人相差很大。那看似遮住了醜陋燒傷的臉,卻比畫中人更為狠厲。
這是農人女能有的氣質嗎?賢王表示懷疑,他倒覺得,凌一應當是個狠角色。
烈女,賢王心裡默念,更好玩了。
之後的日子,賢王把分到江源縣的賑災糧交給孟晚寧,並且親自帶人前往縣城裡各處的布粥棚,讓百姓們看見,是誰為她們帶來了糧食和希望。
賢王的親和,引得無數領救濟糧的百姓下跪朝拜,有人是出自真心,也有人是在有心人的刻意引導之下做出此等行為。
但不管怎麼說,賢王的出現,為他掙得了民心,至少,比起從未見過、高高在上的小皇帝,賢王是她們終此一生唯一能見到的「君王」,並且他還如此的仁慈、愛護百姓。
賢王的聲譽在他這次賑災之行中傳遍大江南北,人人都知道他愛民如子,是真正的賢明之主。遠在京城的小皇帝已經咬碎了後槽牙,他氣得又打死了一個太監,跑去太后那裡耍橫,他說了不讓賢王去,賢王一去,好名聲又都是賢王的了!
太后沉著臉安撫小皇帝,撒謊說百姓知道賑災糧出自誰之手,沒有他這個真龍天子,百姓哪有賑災糧可吃,這些百姓一定會記得他的。然而,她們都忘了,朝廷的賑災糧,也是百姓上交的。
等小皇帝被哄走,太后在慈寧宮閉眼養神許久,直到身邊的嬤嬤提醒:「太后,該傳晚膳了。」
太后睜眼,眼裡的疲累難以掩藏:「如華,你說,賢王此行自請去賑災,究竟意欲何為?」
一旁的嬤嬤不敢說話,額頭直冒冷汗,咚一聲跪下磕頭:「奴婢不知,請太后責罰!」
這種危險的問題,哪裡是她敢回答的,這不是要她命嘛。
太后嘆氣,擺手:「你下去吧,傳晚膳,讓皇帝來我宮裡用膳。」
兩個孩子都是她帶大的,她豈能不知道賢王在想什麼。北方戰事不斷,不管是朝臣還是百姓,早已怨聲連天,對朝廷和皇帝的畏懼遠不如對餓死渴死來得多,若是真給賢王掙到了好名聲,誰知道北方亂起來,賢王會做出什麼危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