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關鍵是,太后始終認為,她沒有給過賢王兵權,王府的兵力也不過只有先皇賜的兩百侍衛,賢王再不得了,他又能翻了天不成?自古以來,謀逆之人,必有兵力支持,賢王如今二十六,連王妃都還沒有定下人選,哪有人支持他。
京城的兵權在太后自己手上,各地的分散兵力並未確切地掌握在某一個人手裡,只有北方和梁國激戰的陸家一族,陸家是武將世家,主事人陸老將軍如今五十歲,卻還攜全家鎮守北方,世代忠臣,不太可能參與謀逆。
再得民心又如何,賢王也不可能在沒有軍隊支持的情況下謀逆,太后記得陽州府一帶,只有零散幾個軍營,因為陽州府本身不是邊境地區,鎮守的軍營很少,且都是雜兵,不足為懼。
然而,不僅太后沒料到陽州府有人豢養私兵,賢王也沒料到。
他此行不是為別的而來,正是為了名聲和凌一而來。
凌一是個人才,即便她是女子,也掩蓋不了此人的才能,金稻米、農學手冊、紡織機、肥皂,任何一樣都關乎民生,其中涉及的學識,是賢王此生聞所未聞,他斷定,此人的學識遠不止這些,若能為他所用,他才有可能斗得過太后。
可要如何接近凌一,如何將其招攬至自己麾下,這是一個大問題。賢王的門客中沒有女子,他能想到招攬一個女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娶了她,就能理所應當地占有該女子,以及她的財富和才華。
可看凌一那表情,賢王知道,此女性子剛烈,恐怕如小皇帝那般直接,會招致她的厭惡與反抗,只會適得其反,故,他得用懷柔政策引誘此女。別忘了,他除了是賢王,更是京城四大才子中最俊美的那個,他就不信,能有女人不喜歡他的臉。
於是,接下來的日子,凌一總會時不時「偶遇」賢王。不論是她去鹿鳴澗談生意的路上,還是在救濟棚發放糧食,十次有八次能碰見賢王。
江源縣旱情持續幾個月,如今除了朝廷的施粥棚,民間也有自發的救濟棚,林漾和凌一在她們的店鋪外也支起了一間救濟棚,限定每家每戶必須由女子來領救濟的餅子,按戶籍人口分,女人自己那一張餅子,須得當場吃了再把剩下的拿走。
只有女人能來領,這是為了保證在有的家庭在吃不飽的情況下,女人不是第一個被捨棄的,因為要保證家裡有女人活著,才能在凌一的店鋪外領到救濟糧。而讓她們當場吃掉自己那一份,是為了保證食物至少能吃到肚子裡,不會領回去就被搶了。
孟晚寧得知後,覺得此舉很不錯,於是效仿,雖然招來不少質疑和反對,甚至衙門裡的衙役和官吏都反對,她也堅決要這麼做。
賢王聽後,帶頭出言誇獎孟晚寧,隨後提出想當面獎賞提出此方法的人。
其他官員聽後,立馬拍起了馬屁,隨後回自己縣,也開始有樣學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