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一個啟蒙的老師來教導學生將這些內容看懂,普通人根本就無法進入文人的圈子。
而後來有個十全老人,搞了個四庫全書,裡面竟然一句標點都沒有。
實際上在帶清時期,民間的書籍是有標點的,但是官方極為排斥,這種做法簡直就是一種倒退。
所以楊秋在昭國的諸多書籍上啟用了標點符號,並且大量應用。
這件事情其實雖然與漢廷的情況有所不同,但倒也不算是開創先河,因為這一事物眾人都曾經使用過。
但倘若將其用在儒家典籍之上,這才會變成一件大事。
因為眾人的版本各不相同,就如同今古文經之爭一般,會吵得不可開交、翻天覆地。
所以對於儒家典籍,至少從外面的書坊能夠買到的書籍當中,其實並沒有儒家典籍售賣,因為楊秋也擔心惹出麻煩。
她若是直接印了一大堆儒家典籍,並且還搞出一個官方版本的斷句,恐怕漢廷那邊的大儒要鬧得沸反盈天。
甚至為了自家的道統,直接跑到昭國這邊來與她當面對峙。
嚴重一些的話,人家或許會以死殉道。
此般情形可能是為了自家的道統,也可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因為這種做法直接斷絕了知識的壟斷。
這種利益之爭有時無異於一場大地震。
而這裡的人真的有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
所以楊秋根本就沒有去搞這件會引發巨大爭論的事宜,但荀攸之所以會發現,自然是因為他這個人常常能夠以小見大、以點看面。
在書坊之中,他發現其他的書籍都有句讀,並且運用了大量的標點符號,所以他便想瞧瞧儒家的典籍是否應用了句讀。
然而書坊當中根本就不出售這些儒家典籍,這令荀攸覺得十分奇怪。
因為這種書籍才是令人趨之若鶩的東西,昭國怎麼可能刻意不賣,顯然其中存在問題。
所以荀攸進行了一番猜測,並且最終發現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
楊秋確實在內部的一些學堂之上應用了一些斷句的版本,不然依舊採用以前的方式,學習的速度也太慢了。
至於值得爭論的地方,日後若是有哪位學生成為了專門的學者,那再去爭論。
這應當是學者應當研究的事宜,普通人無需研究到這般程度。
而這樣的討論不單出現在了荀攸和荀諶這對叔侄之間,蔡邕第二天也帶著他的女兒蔡文姬來到了楊秋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