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劉宏大怒,將一群請求立太子的人罵得狗血淋頭。
「你們這群狼子野心的東西,朕還活得好好的,你們就急著擁立太子,安的是什麼心?是不是盼著朕早日歸西,好讓你們扶持新君,為所欲為?」
大臣們自然紛紛跪下磕頭惶恐,但有些事情如果是劉宏說一句話就管用,為什麼朝堂還能天天吵來吵去?
所以,惶恐歸惶恐,但太子還是要請求立下,尤其是何進這一系的人,不把這件事情定下來,他們豈能安心?
於是朝堂每天都在吵鬧不停,最後兩方暫且妥協了一個局面,那就是先把皇子辯接回來,然後安排大儒進學。
楊秋這一邊,除了安排使者和漢朝那邊談談,她自然也關注到了漢廷對立太子這件事情的內鬥。
說起來,漢獻帝劉協現在才四歲。
所以劉宏現在絕對沒有立幼子的心思,這個歲數誰能看得出來聰明好壞,甚至連健康都不能保證。
因此,這完全是對外戚勢力的不滿。
若是以前,何氏家族肯定不敢這麼大膽,逼迫劉宏立下太子。
但現在大家都看到了劉宏的軟弱,所以都想趁著這個機會逼他妥協。
難道這種時候他們還會一致對外嗎?怎麼可能,都只想攫取自己眼前最大的利益。
所以天子的統治威信一旦露出了裂縫,大家都會群起而攻之,劉宏面臨的正是這種局面。
而楊秋又怎麼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呢?
她直接在兩方的談判之中加了幾個細節,藉此逼迫漢廷那邊同意。
其中一個要求是,讓大漢送一批人過來。這批人是那批投降漢軍的親人。
他們雖然暫時不會鬧事兒,但若是能把其家人送過來,自然也會在并州徹底安心定居。
而另外幾個要求包括,昭國和漢廷定下兩邊的邊界在何處,允許商隊在昭國漢廷自由通行,以及賠款金銀珠寶需要多少……
反正楊秋趁火打劫,狠狠敲詐了一筆。
雖然都知道這種條約以後隨時都會撕毀,但在那之前,該爭取的利益就必須爭取到。
於是,兩邊的談判迅速進入到了尾聲階段,劉宏這邊可謂是步步退讓,事實上承認了自己旁邊有個昭國的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楊秋自然給了漢廷一個面子,讓他們給涼州的漢軍送糧。
畢竟再不送糧食,這群漢軍就要瘋狂往兩邊攻擊了。
不管是董卓還是孫堅,把人逼急了,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
楊秋只需要達到談判結果,而不是真的殲滅這兩批人,事實上羌人和匈奴人也沒這個能力。
畢竟這兩人可都是狠人,手底下的人也都是猛將。
在楊秋看來,此時的曹操、劉備都還沒有成氣候,現在手底下的兵都算不上是自己的親兵,目前還屬於沒有根基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