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開民智,也有利於發展。
比如,我們村里,大家識了字,會自己讀書,看《齊民要術》學嫁接、學養殖、學漚肥種地之技巧;還結合自己多年的經驗,發揮才智,造出更好用的農具,無不利於農業之發展!」
河灣村的百姓們再贊同不過!
要不是讀書識字,他們哪能學到知識?哪能明白許多事情中蘊含的道理?哪能搞什麼發明?
正是因為讀書識字,他們的腦袋才變得越來越靈光!才能在種地之餘,做越來越多的事,讓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顧雲淮繼續說道:「農具的改進,可使百姓更為輕鬆,同樣耕作一畝地所使的人手會減少。省出來的人手,可以去做其他事情。
若是做其他的營生,不僅可以民富,還可以讓國庫有更多的稅收。
若是去讀書,不僅可以明理,君王也有更多的英才可以任用。」
而且,人才越多,對君王而言,越是有利。可提拔新晉人才,打壓世家!可讓庸者下,能者上!
第245章 非是池中物
「基於上述兩點,我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理解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更為恰當。」
顧雲淮話音剛落,就有讀書人提出疑問。
「民眾知道,但知道的一知半解,若不理解上位者的苦心,心存不滿,不是更容易出亂子嗎?」
顧雲淮:「你說的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發生的。但這裡面有兩個問題,一是政令傳達講解不夠到位,民眾不理解。這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就像我們傳話,從河灣村傳到大桑村,再傳到靠山村,再傳到榆樹村。一句話,傳數個村子後,很可能被傳成了別的話,甚至被添油加醋,起到反效果也不是沒可能。
針對這點,進行改善,可以很大程度上杜絕民眾誤解政令的情形。
第二個問題,就是對民眾的教化還不夠到位,導致民眾學了,但學了個皮毛,或者學了個半桶水。自以為懂了,其實不懂。對於這種情況,必須還要繼續教導,加強教導。」
「就像你說的,第二種情況,即便加強教導,也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情。但一項政令下達,是不容推脫等待的!民眾一知半解,心懷不滿,耽誤甚至反對政令的施行怎麼辦?」
讀書人再次質疑,他不認同這個解釋。
「兩相比較,民眾不需知其所以然,直接按照命令去執行,才更有利於政令的暢通!」
他言語鏗鏘有力,目光灼灼的盯著顧雲淮。
沒錯!就是這樣!教化民眾,讓他們知道為什麼,就是出力不討好!反而容易讓人長出叛骨!
愚民之術才是正確之道!才是馭民之術!
寧旭很高興能有人替他說出心聲。
除了他,還有一部分讀書人,有更贊同寧韶的管事等,皆為提問的讀書人叫好!
面對不爭的事實,看顧雲淮還能如何辯駁!
百姓們想要為顧雲淮助威,卻口笨嘴拙,不知道說什麼好。
河灣村的百姓們更是著急,哎呀,自己學了,怎麼就學了這麼點東西!到用的時候,怎麼就找不來,怎麼就這麼笨呢!
方遠他們更是恨自己平日不愛讀書,讀了也鮮少深入思考,在此關鍵之際,竟然幫不上忙!
張梓若情不自禁地往前走兩步,擔憂地望著顧雲淮。
顧雲淮朝她笑笑,從容的問提問者:「你可有功名?」
讀書人一愣,「暫未。這與我說的問題又有何干?」
顧雲淮笑道:「自然有關。你非官員,非上位者,即便讀了書也只是民。即使做了官,對聖上而言,也是民。」
「若不興教化,你與其他人有區別嗎?天下皆愚昧之民,從哪裡選拔任用賢才呢?若不興教化,縣裡的縣學又是做什麼用的呢?」
讀書人被他問住了,一時訥訥不能言。
「至於你說的,民眾一知半解,反對政令的事情——」顧雲淮笑意盈盈,「歷史上好像不止一次有讀書人反對朝廷政令的事情。」
「然而,歷朝歷代有因為民眾讀了書,對政令表達出不同的意見,就取消科舉,取消縣學,不讓人讀書嗎?」=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16_b/bjZQv.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