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嶼白對這件事並不知情,驚訝地去看鄧綏。◎
翌日上午,八點左右,鄧綏與何嶼白在家裡吃了飯,爾後開車出門。
目的地是距離京市的一百多公里的某個孤兒院。
路上,鄧綏在挨個回復今早收到的消息,與她熟識的朋友,基本上都聽說過,她從不過生日,但知道日期的那些人,還是會在手機上默默給她發個祝福。
孤兒院建在城郊的位置,大概九點半,轎車停在院門前,因為是秋天,大門兩旁的樹木隱隱露出蕭條之意,地下有泛黃的落葉,何嶼白坐在車裡,手還握在方向盤上,看著大門上方懸掛的牌子,心裡有了某種猜測。
下了車,何嶼白開口問:「這裡是——」
鄧綏關上車門,站在他的旁邊,也打量著眼前這個孤兒院,坦然道:「這就是我長大的地方,進去吧,我已經聯繫好了。」
孤兒院的地理位置略顯偏僻,但也有值班人員看守大門,需要登記過才能進去。
何嶼白看得出來,門衛大爺事先得到了某些囑咐,鄧綏和對方交涉幾句,只報了名字,對方沒再多問,大門很快便打開了。
進門之前,何嶼白從後備箱拿出昨天晚上就準備好的禮物,是送給小孩子的。
從外面看,孤兒院仿佛帶著陳舊的感覺,但進去後,何嶼白卻發現沒有他想像中的那麼糟糕——四周的牆壁是新砌好的,一排排房子看上去也都是新蓋不久的樣子,紅磚綠牆,窗戶明亮。
走進大門,是一處林蔭,不約而同般,兩人停駐下來。
站在樹下,望著孤兒院的環境格局,鄧綏的目光非常陌生,幾年過去,孤兒院已經模樣大改,她顯然對這裡也不如何熟悉。
只有面前這棵大樹,還是她記憶中的樣子,很高大挺拔,也很適合夏天乘涼。
何嶼白亦沒有說話,目光在孤兒院的各個地方都尋摸一遍,他還是頭一次來,鄧綏成長的地方,這句話對他的吸引力不要太大。
他既好奇,又不免傷懷。
何嶼白想要看看,鄧綏是在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長大,也想要知道,鄧綏小時候過得好不好,即使他心裡明白,在孤兒院裡怎麼可能過得很好。
聽到有小孩子的嬉笑聲,鄧綏提議,先去那個方向看看。
何嶼白視線終於從四周收回來,應了一聲好。
循著聲音往前走,是在第一排房的後面,有幾個小孩子在追逐打鬧,有男孩也有女孩,也就六七歲的年紀,他們身上的衣服看著很普通,布料便宜,但收拾得都很乾淨整潔,太陽底下,所有人的臉蛋都泛著紅暈。
瞧見有陌生人出現,幾個孩子都止了腳步,遠遠地看著他們,有些怯生生的,其中一個女孩最是活潑,先脆生生地喊了一聲「哥哥姐姐好」,其他孩子猶豫過後也陸陸續續跟著叫。
不等鄧綏回應,旁邊傳來一陣腳步聲,鄧綏轉頭看過去,是三個女人,年紀都不小了,看樣子,應該是這裡的工作人員。
走在最前面的女人看著看著很是慈祥,先語氣溫和地讓幾個孩子去了別處玩,她身後的那兩個人此時也都跟著離開了。
這個地方,就只剩下他們三人,爾後女人笑著做了自我介紹,她是這家孤兒院的院長。
鄧綏神色平靜,仿佛早有預料,她們通過電話,對方一開口她就聽出來了。
「您好王院長,我是鄧綏。」
收起眼底某種複雜的情緒,鄧綏的臉龐掛上笑容,跟著也自報家門,隨後很客氣地與對方握手。
何嶼白默默注視著兩人交談,心裡卻頗感意外,因為兩人看起來完全是第一次見面的情形,面上卻沒有表現出來,只是在王院長投來視線時,點頭致意。
這個間隙,院長其實也有打量兩人,只是更加隱晦,不易讓人察覺。
說實話,有些出乎意料,尤其是面前這個介紹說自己是鄧綏的年輕女人,單看氣質容貌,完全讓人猜不出來是從孤兒院裡出來的。
繼而想起鄧綏這些年一筆又一筆的捐款,又很快欣慰地接受了。
像這種孤兒院,能夠一直辦下去,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依靠各界人士的幫助,這些年,她也收到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善款。
她剛接手的時候,是六年前,彼時鄧綏要已經不在孤兒院,她也談不上對對方有什麼印象,是在整理前任院長留下來帳單的時候,才知道有這麼一個人。
在所有捐款人中,這個叫鄧綏的女孩很年輕,據在院內工作多年的阿姨說,還是當初從這家孤兒院裡走出去的。
人都忍不住好奇心,她也不例外,出於這種心裡,她朝著阿姨打探。
隨後,她從那位阿姨口中,又聽說了很多這個女孩的事跡,毋庸置疑,這是一個很勵志的女孩,聰明、勤奮、努力,走出去後也懂得感恩,知道回報。
一時間,她生出很多好感,也開始期待與那個女孩見面,只是對方很忙,一直不得空閒。
想到這裡,王院長的語氣越發溫和,開口朝她道謝,又主動帶她參觀起孤兒院來。
何嶼白對於這件事並不知情,驚訝地去看鄧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