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頁(1 / 2)

「是啊!」楊裕合說道,「再試試陳大廚的乾貝繡球。」

他夾起一個乾貝繡球,咬下一口蝦泥的綿密與蝦肉的彈牙形成的層次,而乾貝、火腿等食材的絲縷不僅賦予了視覺美感,更在咀嚼時釋放出各自的鮮味,與雞油芡汁的醇厚完美融合。

金先生先吃完:「陳大廚,這道乾貝繡球比我在台北德祥吃的,無論是火候還是調味,都更好了。尤其是火候,這個蝦肉彈嫩多汁。」

「是,我跟阿德一起研究,阿德給我的調味和火候建議。」陳錦瑩說道。

「從味道來說,兩家不分上下。」楊裕合抬頭看陳錦瑩,「但是從技巧展現來說,龍鬚鱖魚略勝一籌。雖然我認為陳大廚,也有這個功力。」

陳錦瑩看向張大廚:「張大廚是從淮揚菜大師周召康大廚那裡學藝,張大廚來港城交流,我從他那裡學了不少。」

張大廚笑:「互相交流,我來寶華樓才是真學了好多,你和培德都把家傳絕學講給我聽了。」

「這是新老觀念的碰撞,我在台灣的時候,家裡一直抱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家傳絕技絕不外傳的想法。我能學到的局限於我父親的本事,到了港城來,寧寧匯集了各地來的廚子,在後廚暢所欲言,生怕對方學不會你的獨門絕技,討論著討論著,就會有新的方法出來。能來寶華樓是我的幸運,能碰上張大廚、周大廚他們這些大師傅,也是我的幸運。」陳錦瑩看向岳寧,「我最大的幸運是遇到了寧寧。」

岳寧接過話筒:「姐姐,你不是遇到了我,你是選擇了我。因為我們志趣相投才能走到一起呀!」

當天晚上,陳德祥坐在電視機前靜靜地看著比賽,看到了這一段。

乾貝繡球是他的拿手菜,女兒完全得了真傳,金先生是民國就有名的老饕,是出過好幾本美食著作的美食評論家。他的舌頭號稱皇帝的舌頭。他說女兒的火候和調味更好了,那就一定是更好了。

「錦瑩這道菜做得這麼好,為什麼還輸了?」三太太不解,不是都說好嗎?

「強中自有強中手,這位張大廚的龍鬚鱖魚做得太好了,錦瑩的乾貝繡球也做的完美,但是難度低了一些,所以張大廚這道菜分數更高。」

「原來是這樣。」三太太點頭。

「淮揚菜的刀工是一絕。」

電視裡兩家上了第二道熱菜,上海錦華的是做得惟妙惟肖的素紅燒肉,寶華樓上了一道白扒賽熊掌。

評委說素紅燒肉形狀滿分,口感跟紅燒肉不一樣,但是菌菇的鮮香與寡淡的冬瓜在一起,味道非常好。到了陳錦瑩那裡,楊裕合說:「我最近特地去日本吃了一次熊掌,那個熊掌據說是老闆專門從中國請了國宴大廚做的,熊掌確實滑嫩肥厚,熊筋也不錯,但是,我大約不會專程去吃它。」

他這麼一賣關子,主持人問:「為什麼?」

「因為在港城可以吃到味道更好的賽熊掌,我為什麼要跑那麼遠去吃熊掌?」

看到這裡,陳德祥搖了搖頭:「熊掌自古就被譽為八珍,更是滿漢全席首位大菜,魯菜大廚不會料理熊掌,就算不得頂級大廚。說牛蹄勝過熊掌,就過了。沒有膻味的熊掌豐腴之味,哪裡是牛蹄可以比的?」

「那會不會日本的那個廚子,做熊掌的本事,不如錦瑩?」三太太問。

「肯定是,當年我做熊掌在北平說第二,無人敢稱第一,錦瑩……」

陳德祥說不下去了,當年他本不願意把這個本事教給女兒,奈何兒子學不會,只能教給女兒。女兒把他的手藝全學了去,他是希望她撐起德祥,最終女兒等老二一走,立馬離開台北,去了寶華樓。

電視裡評分出來,雖然錦華的這道素紅燒肉,色香味都好,但是在陳錦瑩的白扒賽熊掌面前,還是略遜一籌,陳錦瑩領總體已經領先,只剩下一道羹湯,一道主食,張大廚很難超越了。

本以為就是這樣的比分差距結束比賽,湯品階段,陳錦瑩做了一道傳承了上千年的洛陽燕菜。

屏幕上,吳志海從冰箱裡拿出冷凍過的冬瓜絲,陳錦瑩將冰凍的冬瓜絲放入水裡化開,開始介紹這道菜的來歷。

「相傳武則天稱帝時,洛陽長出三尺高的白蘿蔔,御廚以蘿蔔切絲製湯,形似燕窩,故得名#039燕菜#039。」她邊講邊把冬瓜絲攥干水分,放進碗裡。

「但是我記得做洛陽燕菜,蘿蔔絲需要九蒸九曬,方才能入味。」金先生說道。

陳錦瑩在擠干水分的冬瓜絲里加入高湯,讓冬瓜絲舒展。

最新小说: 八零:腹黑軍官讀我心後淪陷了 抱到重生嫡姐大腿後 古言短篇4:囡囡 春色燒骨 君子懷璧 不要相信精神病 機器甜O純欲誘捕,冷戾反派失控了 成為對照組後爆紅蟲族世界 請燭 在詭異世界種田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