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古青一聽,立時精神起來,知道這一位就是黃固生的那位女兒。自從上次黃固生揚名不成反出了洋相,為人謹慎不少,專心專意將心思放在了崇文館編書的工作上。趙東臨下了一道命令給他,說是民間的孤本遺志不少,命黃固生前往尋訪,尤其是江南形勝之地,說不定藏著不少名家大儒,不管皇上是什麼意思,就算是真發配了,也沒有抗旨不遵的道理。
黃固生也只好去了,沒想到竟然沒有帶家眷,後來孟古青才知道,原來黃嫻的一個姐姐嫁給了成老王妃的一個侄孫,經人中間這麼一撮合,成老王妃才認識了黃嫻。黃嫻呢,到底是十六歲風華正茂的少女,也實在有幾分才氣,為人也很賢淑端莊,成老王妃知道太后喜歡才女,專門把她給帶來的。
黃嫻也確實不負成老王妃所託,待太后既有對親祖母一般的親近體貼,又有對尊者的恭敬仰望,解語花一般陪在太后身邊,太后摸牌的時候都叫她在一邊看著,比皇后兼侄女的孟古青還吃香。最重要的是,極會做人,每次一見皇后來,誠惶誠恐便讓開了太后身邊的位置,搞得好像很懼怕皇后似的。
孟古青摸摸自己的臉,她長的沒那麼可怕吧?還是她將內心對黃家的不以為意表現的太明顯?
這一日,在太后殿前狹路相逢,老遠看見她過來,黃嫻便忙蹲身行禮,孟古青自然和顏悅色請她起來。黃嫻抬起姣好的面容,宛如一朵溫柔小白花,道謝站了起來,說是近來月亮好,行宮的桂花開的花團錦簇,花香怡人,她跟幾位同來的小姐準備設個小小的宴會,月下賞花,請皇后娘娘賞臉。
孟古青是知道這些貴族小姐的聚會內容的,左不過吟詩作對、連句賦詩那一套,恰恰這是她最苦手的,平常宮裡的宴會躲都來不及,哪裡還往上去湊?便婉拒了黃嫻的提議,叫她們好好玩。黃嫻又是一副唯恐不夠恭敬的表情,「家父前些時候言行無狀,得罪了皇上跟皇后娘娘,臣女請娘娘賞月一來藉此代父親賠禮,二來娘娘母儀天下,乃是閨閣典範,我們都想沐浴天恩,親近娘娘,娘娘不來,就真是怪我了。」
想來黃家也知道自己得罪皇上狠了,不至於明旨降罪,心裡不喜是一定的,所以連黃嫻都出來活動了,還特意給她來道歉,黃嫻是怎麼知道是她向太后舉薦黃固生的?只能說,這宮裡真沒有秘密。
她是對黃嫻寫的那些東西不以為然,初初見面,也無法對一個長相乖巧的小姑娘為難不是?她是真不願意去,她很清楚自己跟古代這些大家閨秀相比的短板,本來她們東胡貴女就不通文墨的,萬一晚上人家真連詩,她不是現成的墊底。孟古青不去,黃嫻泫然欲滴,也不好勉強,怏怏去了。
弄得採薇跟扶桑也是一臉莫名其妙,扶桑更是直接,「我看這位黃小姐花頭真不少,別不會跟她爹一個打算,借著娘娘揚名吧?這樣的話,也太陰險了,娘娘你不去是對的,這些可惡的南人,一個個花花腸子怎麼那麼多。」
說來,時下確實極為崇尚文人墨客,若有好詩好文章,大家爭相眷抄傳閱,洛陽紙貴的盛況也時有發生,而且哪怕天潢貴胄,給人比下去羞愧都來不及了,如再有報復的行徑傳出,那可是惹人唾棄的事情,所以趙東臨被罵才會那麼忍氣吞聲。
孟古青懶得去辯黃嫻的真實用意,不過第二天幾位閨閣小姐的詩作不知是誰傳到了太后跟前,太后叫拿去看,還真是以黃嫻的最好。太后雖更偏愛東胡親貴,那也是藏在心裡的,對幾個閨閣女兒的詩作倒是公正嚴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黃嫻立在太后身邊羞澀道:「這是我們亂作的,難登大雅之堂,我聽人說,宮裡貴妃娘娘才學才是真的好,這一次無緣得見,本來想瞻仰皇后娘娘的墨寶,娘娘不跟我們胡鬧,倒無福得見了。」
孟古青看在太后跟前唱作俱佳的黃嫻,這下是真無語了,難道不幸叫扶桑這丫頭言中了?幸而太后很知道侄女的斤兩,一雙洞明世事的眼睛依然清醒,笑道:「我們東胡的姑娘都不耐煩這些詩啊干啊的,很是少了些南方姑娘的文靜賢淑,幸而她們弓馬嫻熟,崇拜的都是先帝時期金誠公主那樣的女中豪傑,我們先帝也常說,我們老家的姑娘不比男人差,同樣能上陣殺敵,安邦治國,倒很不必把她們拘在後宅里。」
太后這一套言論,明顯跟黃嫻的成名路背道而馳,這話一出,成老王妃幾個人都點頭表示讚揚,黃嫻年紀還小 ,沒控制住表情變了變,不過很快恢復如常,附和稱是。
孟古青心裡給太后點了個大大的贊,有這一番話,黃嫻以後在太后跟前應該不敢再提她家裡信奉的那一套了,說不定顧忌太后,連成名的那些東西也不會寫了,這可是大功德一樁。至於黃嫻,如今還翻不出什麼大浪,孟古青又是勇於承認自己不足的,若再邀她作詩什麼的,到真有存心捉弄的嫌疑,黃嫻哪裡還敢明目張胆,只好用心侍奉太后。
八月到來,中秋將至,太后還沒有迴鑾的打算,皇上聽說太后不回來,便打算來行宮陪太后過中秋,同時,也經過留給孟古青的護衛給她送了一則消息,靖王近來被他派出了京城,他一直打算的那件事,也要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