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开前,沈言深一一拜别陛下和贵妃。
离开宫时,忽有一小宫女从他身边匆匆走过,塞过来一张字条。
沈言深回到家中才将字条打开。
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看上去像是刚学字的幼童写的,一共只有两句话。
第一句:【小心蒙欢。】
沈言深疑惑,他同蒙欢交情不深,甚至没怎么见过面,为何要提防此人?
而紧接着第二句,则让他倏然皱紧了眉头。
【明日黄昏,东桥门假山桂树之下。关乎誉公生死,要事相商。】
*
前朝波诡云谲,后宫也不得安宁。自解决李贵人后,原本位份最高的闻妃便自动归依于南解乌,成为他的耳目,帮他清扫了不少障碍。
南解乌其实无意干涉朝堂之事,不过有些事情,不是他不想就能不做的。
在原著之中,庆惠帝二子,也就是赵宴的弟弟,昀王一派,因为藩王被削,一直盘算着谋权篡位。
赵宴的性格偏执阴狠,残暴之行被一群文臣大书特书,弄得天下皆知,人心惶惶。这更让其有可乘之机。
好巧不巧,骁勇善战的将军蒙欢作为原著的男主攻,从父辈起,就一直支持昀王一派上位。而男主受沈言深的父亲誉国公,是坚定的赵宴拥护者。
于是蒙欢暗中计杀了沈言深的父亲,还对沈言深强取豪夺,导致了后期的火葬场剧情。
而赵宴则对沈言深一往情深(据说是一见钟情),保护沈言深不受伤害,但无奈是个短命鬼,没多久便一命呜呼。
皇上死了,还没儿子,昀王顺理成章地上位,沈言深和蒙欢则虐恋情深,最后沈言深自缢不成,失去了记忆,还怀了蒙欢的崽,和蒙欢达成了he结局。
而在这其中,有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塔郸之乱。
北疆的蛮夷塔郸一族忽然率军入侵,而本该镇守的蒙欢却刚好正在外地打仗,塔郸趁虚而入,而护城的军队都被蒙欢使计调走,导致东京空虚。
大臣护天子而逃,誉国公力战而死。沈言深亲自为天子守营帐,让赵宴更是死心塌地地爱上了他。
这不仅是男二赵宴彻底沦陷的标志,也是昀王一派彻底壮大的开端。
南解乌来得有些迟,距离塔郸之乱不到三月,他没办法制止塔郸那群蠢货不来入侵。不过,若是在中动一些手脚,还是很有可能的。
黄昏,南解乌先是在门口等了一会儿,没见赵宴的身影。
他今天应是不会来了。
南解乌披上大衣,将一张纸团入手心,在白起想跟过去时,拍了拍它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