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歷史是如此殘酷,無論當初多麼壯大的歷史事件,寫在書上,最終也只有短短的幾頁。
所以它從來都只會記錄那些偉大的行業顛覆者,而不會去施捨筆墨,給那些優秀的模仿者。
……
楊柳枝,作為現如今作家行業的頂層,比任何人都更願意看到天才的出現。
成熟的寫作技巧,創新的開拓精神,獨特的個人風格。
這三點,在她這裡,比任何評判維度都更加重要,遠遠勝過千言萬語!
……
沈昭陵個人風格如此強大。
但這種個人風格的養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至少在他最開始作品裡,他的個人風格還不是那麼誇張。
現在既然已經到了忽視不了的地步,說明這風格肯定是後天養成的,而且就在最近幾天。
進步那麼快嗎?
難道真得了故事家的傳承了?吃了螢的靈魂?
楊柳枝默默把目光轉向了坐在右邊的淮映勿身上。
發現周圍人也有不少人,在跟自己一樣正在明里暗裡地觀察淮映勿。
可淮映勿卻不為所動,表情冷冷淡淡的,彷佛根本沒察覺。
淮映勿是公認的天才。
哪怕是在藝術之都這種天才遍地走,人才不如狗的地方,他也天才到過分突出。
在理工上,他發明了一種等離子體馴服場。
可以用反向磁場束縛恆星日冕物質,來避免設備蒸發。
在文學上,他發明了「A」型結構、「X」型結構等幾十種敘事結構。
雖然只是理論,還並沒有付諸到實踐。(因為那些結構複雜到根本就無法落筆實現,即便是作者能寫出來,也沒有讀者能看懂,讓人覺得是否有被發明出來的意義?)
可是從理論上來說,它們確實是可行的。而且確實有理論完善,有足夠的細節支撐。
在藝術上,他是舉世公認的大畫家。
他的畫展對於很多人來說,只能說是「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你別管他畫的到底什麼,但他畫工肯定是一等一的強。理論也絲毫不落後。
楊柳枝之前一直以為螢是個德高望重的長輩。沒想到前幾天才知道,螢就是淮映勿。
今年竟然才剛剛成年,十九歲?這真的是正常人嗎?簡直是天才中的天才……
淮映勿的個性更是出奇地讓人難以捉摸。高冷毒舌,不願意在社交媒體和別人過分親近。
可能天才都有點怪癖吧……
而沈昭陵,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生活的。和淮映勿日夜同居,也就難怪長歪成今天這樣。
(不是,是長成今天這樣。)
通過沈淮在電影院的回憶,楊柳枝能推算出。
在最近幾個月的時間裡。沈昭陵和淮映勿有一直在觀摩和學習其他藝術家的作品。
通過接近那些卓越的大師,觸摸他們的作品表層,然後抵達他們的靈魂深處。
光是一部《異調叢林》,沈淮就坐在電影院連看了三遍。
到底誰家正常人會把一部電影連看三遍啊……
還第一遍看內心感覺,第二遍看戲劇結構,第三遍看視聽語言……
她之前帶的那幾個戲劇學院的學生,要是都有沈淮這麼勤勞認真,楊柳枝都能感動得當場哭出來!
那些人不用AI寫的東西當作電影拉片的觀後感,上交作業來糊弄她,就已經算是積福積德了!
竟然都願意自己動手拉片,真是太認真了!太感天動地了!
沈昭陵能有今天這種「自由度」,跟他平時的訓練肯定是離不開關係的。
「用理性分析別人的作品,用感性創作自己的作品。」
這句《螢火相傳》裡面,淮映勿所說的話,也許就是「沈氏美學」今日徹底成型的原因吧。
也可以這麼說——
要想開闢自己獨有的敘事結構,就必須先學會所有的結構。
要想自由地在作品裡運用各種鏡頭,就必須先學會所有的運鏡。
要想給劇情配一個最好的表現形式,就必須學會理解的藝術流派主張。
要想擁有宏大的歷史格局,就必須先熟讀歷史。
……
其實,這世上所有事,所有話,都可以這麼說。
這甚至都不能稱得上是捷徑,它其實是一條繞遠的路。
沈昭陵,繞了一條很遠的路,才走到了今天這裡。
在他繞遠的過程中,有無數的選手彎道超車,走了捷徑,趕到了他的前面。
而他只走他自己的路,毫無追趕之意。他只是自由地行文,就像魚在水裡面一樣自由呼吸。
他創作的時候很快樂。
楊柳枝似乎這麼覺得。
很多作者把碼字看成一個艱難的任務,一項繁重的工作,為了每天需要更新的那一點內容,而唉聲嘆氣,各種拼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