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確認死者身份是個重大突破。一個「死」過一次的人,又被謀殺,這案子愈發撲朔迷離。莫振邦看時間不早,只讓住在附近的下屬回警局梳理線索,實在抽不開身的,可以明天早上再來。要是讓A組的人知道,肯定又要眼紅——加班居然還能自願選擇。
「萍姨,我回一趟警署,你先帶放放上樓。」
要說住得近,沒人比祝晴家離警署更近了。她停好車,把放放交給萍姨,轉身就要回警署加班。
路燈下,盛放小朋友站在原地,小嘴癟成一道向下的弧線,委屈巴巴的。
昨晚已經和晴仔分別一整夜,他滿心期待著今晚的「重逢」,誰知道又要落空。
祝晴轉身時,看見的就是這樣一幕——
她的小舅舅孤零零立在路燈下,小小的影子被拉長,依依不捨地望著她,實在讓人心疼。
「晴仔好久沒有給我講故事了。」盛放小朋友失落地說。
「昨天你大姐沒給你講嗎?」
「我給她講還差不多。」放放嘀咕著。
說話間,祝晴已經走回他面前。
往常,放放總會努力仰起小臉看她,仰到脖子發酸也不肯低頭。可今天,他垂著小腦袋,連肩膀都垮下來,蔫蔫兒的。
他以為又要和晴仔說再見了。
可忽然之間,一雙溫暖的手將他整個摟進懷裡。
祝晴蹲下身,把他抱得緊緊的,還揉了揉他的小腦袋:「好乖。」
就像維港夜空中突然綻放的煙花,放放皺成一團的小臉瞬間亮了起來。
他是最好哄的小朋友,晴仔的一個擁抱,就能讓他忘記所有委屈。
崽崽不再沮喪,也不鬧,小腳丫踢著輕快的、蹦蹦跳跳的步伐,催著萍姨回家。
「晴仔要去加班。」放放舉起小拳頭,眼睛亮晶晶的,「抓壞蛋!」
……
夜晚的重案組會議室里,只有零星幾個人。
梁奇凱、曾詠珊和豪仔是提前到的,桌上擺滿一堆舊雜誌,白板上的消息也不再少得可憐。
整整一排雜誌,同一個日期,同樣的頭版。「殉情」兩個血紅大字貫穿著版面,導演周永勝的側臉與女主演顧旎曼的淚眼被粗暴地拼貼在一起。尤其是那個「情」字,緊挨著女方濕漉漉的眼睛,眸光純粹哀傷。
「當年所有雜誌都在搶這個頭條。」
「一九八五年,香江知名導演周永勝和女演員顧旎曼在私人遊艇上殉情。」曾詠珊念著文章內容,「服毒、留下遺書,連遺書的內容都拍到了。」
那些年的狗仔,比現在更狠。棺材照、遺書內容和靈堂全景一個不落。
也不知道他們是從哪裡弄來的遺書原件照片,極其清晰。
兩封遺書上,周永勝與顧旎曼的親筆字重疊著——
我們要永遠在一起。
「清純女星顧旎曼,十八歲。」梁奇凱在白板上標上數字,「導演周永勝,當年三十四歲。算來十年後的現在,死者該是四十四歲了。」
「那是電影殺青後的第三天。」他繼續道,「整個劇組都說,導演和女主演入戲太深,沉溺在電影情境裡,才會選擇一起赴死。」
祝晴從雜誌里抬起頭:「那是部怎樣的電影?」
「《月蝕》,看這行小字就是主題——『無法被照亮的部分』。」曾詠珊將電影海報放在桌上,「悲情的文藝片,講述禁忌之戀,電影上映後轟動全港,斬獲國內外多項大獎。都說導演把最美的鏡頭給了她,這不僅僅是電影,更是藝術。」
海報上是顧旎曼的剪影。
少女瑩白的背,身姿曼妙得令人心顫,卻不會讓人產生任何邪念。
這一次,曾詠珊並沒有被媒體渲染的「真愛」所打動。
相反,她眉心輕蹙,為逝去的生命而惋惜遺憾。
「去世時剛過十八歲生日……也就是說,和周永勝在一起的時候,她甚至還沒有成年。」
「她能懂什麼?一個天賦絕佳的女演員,所謂為藝術獻身,最終獻出鮮活寶貴的生命。」
「那些所謂的國際獎項……不知道是源於電影本身,還是導演與女星殉情的噱頭。」
周永勝與顧旎曼的殉情案作為非自然死亡案件,當年警方保留了完整卷宗。只是如今,案卷存放在檔案管理中心,向總區申請調閱令的程序極其繁瑣,一晚上時間肯定是搞不定的。
此刻,他們便先通過記憶以及雜誌上的報導,試圖拼湊當年真相。
雜誌內頁刊登著當年的搜救新聞。
「兩人服毒後留下遺書,跳海自殺。」
「只找到女演員的屍體,還有導演的手錶和遺書。當時海上搜救能力有限,即便沒有找到周永勝的屍體,也傾向於認定死亡。」
「在大海搜尋失蹤人員本來就是極其困難的事,大家都以為,周永勝的遺體是被海浪沖走了。」
「畢竟個人物品和遺書都指向殉情,再加上劇組人員證實兩人『情緒異常低落』,法庭後來直接宣告死亡。」
「你們看看,當年這些報導,寫得可真夠浪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