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连怒都没有资格怒。
贬谪崔翘的奏章下来得很快,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傍晚就送到了崔宅。
虽然折了一位礼部尚书,于崔家却无伤大雅。
崔翘有兄弟七人,儿子五人,只他这一支就人才辈出,都是大唐最出色的,而他们还只是清河崔氏南祖乌水房的一小支,南祖房则属于定著六房之一。
他不过是世家人才九牛一毛的存在,贬了就贬了,没什么可惜的。天宝八载的科举,也不会找不到适合的主考官。
少了他一个,于世家把持科场、官场的局面并没有任何改变。
最初的改变则是源于这日的另一个消息——崔翘罢黜状元的奏折被驳回了,薛白依旧是天宝七载的状元。
很多人都以为有这结果只是因为崔翘猜错了圣意,没有想过此事意味着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局。
崔翘离开长安那一日,薛白正在送高适前往河东。
“其实,圣人对崔翘恼怒还有一个原因,得知高兄仕途不中便转投了王将军幕下,最直观地感受到了人才外流。”
薛白最后又提醒了高适一次,道:“可见圣人欣赏高兄的才华,若留在长安,也许能授官。”
高适摇了摇头,附耳对薛白说了一句。
“我不想留下,圣人所问皆虚务,仿佛若授我一人之官职,即可解决了寒门入仕之积弊。而王将军更需要我,故以实务相询。”
薛白觉得高适很多时候是执拗的,偶尔却能圆滑,像是学了数十年还没完全学会世故,也许还要学几年,也许永远学不会。
“高兄说的这些,希望有朝一日能在你我手中解决。”
李隆基不愿解决、解决不了的事,薛白愿意慢慢去做……
第183章 衣冠户
南熏殿。
“许久未见右相了。
高力士迎了李林甫,问道:“近来朝中因今科名次争执得厉害,却不见右相出面?
“忙于劝农春耕等国家大事,未顾得上一场小儿闹剧。”
“还真是。”高力士笑着连连点头。
李林甫自然是顾不上科场,大唐的均田、府兵、租庸调等大事没忙完,如何理会得到一个小儿中不中状元?毕竟今科还有两三个寒门子弟及第,不像天宝六载野无遗贤。
待君臣相见,连李隆基也夸了他一句。
“右相行事稳重啊。
“圣人过誉,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老臣如履薄冰,不敢像少年人一般折腾。”
有些人在春闱之事上折腾得太厉害,已经被李林甫敲打过了。
——“贪心到连圣人的颜面都不顾了?该中的进士一个没少,连状头也得拿?将作监终究是十郎在管,还能不让你们私下造纸刊书?何必伸手到明面上?拿出个交代来使圣人满意了,你等方好过!
总之他一出手,迅速平息了闹剧,如今只剩下一桩小事。
既不罢黜薛白的状元,那犯讳一事,有两个办法。”
避讳这等礼仪之辩是天大的麻烦,李隆基沾都不想沾,不等李林甫说完道:“他不是薛灵之子。
“那……少府监的文册上,犹记录薛平昭是薛锈之子,是否改过来?”
李隆基脸色一沉,道:“朕赦免的是薛锈蓄养的孤儿薛白,还不明白吗?
“臣明白了,薛白揭发薛锈谋逆之罪证,大功脱贱,臣这就为他落籍。”
李林甫领了口谕退下,心里一直想,事涉三庶人案,薛白竟还能得到圣人的宽宥?虽然找了个理由,这口子一开,难免有一些人会因此萌生出为废太子平反的奢望了。
金吾静街,一路回到平康坊右相府,李林甫第一件事就是召薛白来见。
他让李岫亲自去。
“阿爷,孩儿是否与他说,是为了给他身份?”
“不必说,他若不来,那便由他。
这般说,是因达奚珣曾招薛白前来,遭到了拒绝。
李林甫心胸狭窄,早憋着怒气,当然,薛白得罪他的次数多了,再狭窄的心胸也是能通气的。
倒没想到,只等了小半个时辰薛白便到了,他送别了高适,第一件事就是到右相府。
李林甫正在批阅公文,得到通传,皱了皱眉,莫名感到不悦。
“竖子来得倒快。
“想必右相招我前来,是为了我的编户?”
李林甫闷声闷气“嗯”了一声。
薛白道:“一国宰执为我这点小事费心,我该多谢右相,对了,还得多谢右相点我为状元。
说来,张出手阻止他前程,目的在于给圣人出气。李林甫执意点他为的反而是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