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單里的人涉及到吏部,戶部,以及一些勛貴和中層官員。
刑部尚書跟大理寺卿看這些東西看得冷汗連連。
京城……
又得動盪了!
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等把人都打發走以後,皇帝就命高全兒:「趕緊擬冊封旨意,讓人快馬加鞭儘快送到富貴的手中,另外,催促催促富貴趕緊回京。」
高全兒先忙應下,跑去幫皇帝擬旨。
然而他剛摸著筆,皇帝就改主意了,「你去擬定郭棟和顧遇的旨,朕親自來寫富貴的旨!」
「富貴這個東海王,封地就定在鄧州府,世襲罔替……」他其實想把東海五府都作為袁富貴的封地,但是這樣一來絕對會冒出幾個撞柱死諫的人!
這樣一來,會給富貴添麻煩的。
他這個東海王就有瑕疵了。
皇帝決定私下貼補貼補他的富貴兒,只給一個封地,真真兒委屈他了。
還有珍珍那小姑娘,已經冊封她爹當王,就不好在朝堂上對她提出嘉獎,也得私下補貼。
第602章 彆扭
東海三國被打敗了,要送太子去大靖做人質,並且在袁富貴的主持下,簽署了一系列的條約。
比如繼承皇位的只能是在大靖的質子,質子回國的時候還得留一個太子繼續做質子。
歲供除了東海三國的特產,比如珍珠,比如干海參什麼的,就是明確的銀錢數量。
每國要上供五十萬兩銀子一年。
袁富貴聽皇帝說過,先帝這個人好面子,周圍的小國每次進貢一些垃圾,換取真金白銀的賞賜。
皇帝還是皇子的時候就覺得這個生意虧得燒心,為了面子值得嗎?
想要人歌頌敬仰還不簡單?
把自己的國家搞得國富民強,兵強馬壯的,打都要把周圍的小國給打服了。
事實證明,皇帝是對的,用賞賜換來的恭敬是假的,人家還是隔三差五地挑釁騷擾邊境。
最嚴重的一次,是西邊兒一個國家的人差點兒就打到京城外頭了。
袁富貴知道皇帝的心,自然照著皇帝的心思辦事兒。
當他派人將三國的質子和朝貢賠款啥的送去京城,長長的隊伍被百姓們夾道圍觀,說實話,這還是大靖開國頭一遭。
誰不想自己的祖國強大?
強大就預示著安穩。
能安穩度日可是每一個百姓們的夢想。
皇帝命禮部在城門口搭建了一個高台,用於受降儀式。
這是皇帝除了登基的那一天,當帝王的生涯中最為意氣風發的一天。
他一步步走向高台,臉上的笑意藏不住。
即便是有冕冠前面的流蘇擋著,大臣們也能感受到皇帝的開心。
站在高台上,看三國來人俯首稱臣, 看一樣樣的禮物展示出來。
看一箱又一箱的戰爭賠款被抬出來打開示眾。
白花花的銀子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百姓們的驚嘆聲此起彼伏。
大臣們的心情也澎湃極了,朝廷揚威,他們這些做臣子的也與有榮焉。
就是……
可惜了啊,那時候都認為鄧州府這個地方是龍潭虎穴,沒人敢往下跳。
現在……
後悔都來不及了!
真是便宜袁富貴那個佞臣了!
要說袁富貴帶人打下東海三國,他們是打死都不相信的。
還不是陛下故意讓他去混一圈鍍金的!
打下三國的一定是郭將軍,不,現在是郭侯爺!
這個郭侯爺也是,為啥要將功勞送給袁富貴呢?
他自己當異姓王不香麼?
(郭侯爺:不讓功勞老子連侯爵都撈不著!)
受降儀式熱熱鬧鬧地舉行了,三國送來的質子送到質子府去,另外還讓他們進國子監念書,學習大靖的文化。
袁富貴挑選出來的太子都是小孩子,用他的話說,從小教導這些太子親大靖,把大靖人做父國,將來他們回國當皇帝之後,就比沒教化過的要好控制多了。
皇帝也這麼認為。
故而他很是關心質子府,裡面服侍的人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皇帝不想看到幾個質子被欺負的事情發生。
被欺負了帶著一肚子仇恨回國,根本就不可能從內心裡臣服大靖。
只是受降大會哪兒哪兒都好,唯一不完美的地方就是富貴這個大功臣沒有回來。
他的人帶信回來,說東海五府這次動盪太大,哪兒哪兒都不安穩,他既然受封東海王,就要留在那裡幫著震一震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