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米商鄉紳們反駁,傅彥稍稍拔高了聲音,繼續道:「諸位說庫存不足,既然如此,為何諸位還能出口糧食以此牟利?據本官所了解,你們當中有幾位去年還將糧食私自賣往外郡,以高價獲利。」
說著,傅彥從背後的几案上拿起一本帳本,一字一句道:「帳本就在我手中,我想,諸位應該不用我親自朗讀出來吧?」
看到帳本的一瞬間,人群中有幾個人的面色立刻就變了。
這位傅員外郎是怎麼拿到帳本的?眾人很是想不通。
不過傅彥也沒給他們思考的時間,步步緊逼道:「諸位所言,捐糧會導致市場崩壞。可據本官所知,朝廷曾命令規定戰時優先供軍,以保證軍需為首要責任。」
「若是軍隊因糧草不足而戰敗,邊境失守,屆時還何談市場崩壞?整個大梁都崩壞了!到那時,寧遠郡的田產都會淪為北疆蠻子的戰馬草料,百姓也會被他們擄走。沒了百姓,還哪有你們這些富商?」
眾人被傅彥懟得啞口無言,紛紛沉默了。
傅彥繼續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朝廷命官,也適用於諸位。我想諸位都是讀過書的人,應該不會不懂這個道理吧?」
場面安靜了一陣子,孫員外陪著笑臉道:「這道理我們自然明白,只是……」
傅彥知道他要說什麼,提前回答道:「當然,聖上仁厚,肯定不會讓諸位白白捐糧。」
說著,傅彥從身後拿出一個明黃色的捲軸,用力一抖將其展開。
「諸位請聽旨!」
眾人根本沒想到傅彥竟然是帶著聖旨來的,瞬間瞪大了眼睛,然後接二連三地跪了下來。
傅彥清了清嗓子,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赤嶺關戰事正急,所缺者唯糧草耳。朕心憂邊境之安危,念萬民之安樂,特命郡內米商及鄉紳,盡忠報國,捐糧助軍,以解燃眉之急。」
「為表朕恩澤,特此赦令:凡在此次捐糧義舉中貢獻最多之族,其族中子弟特賜報考太學之資格。若其遴選考試過關,即可入學太學。待學成之日,與其餘士族子弟一同獲賜官職,已彰其功德,庇護家門繁榮昌盛。」
「此乃國之大事,關乎社稷存亡,亦是千載難逢之機。望郡中鄉紳、富商及士民咸懷忠義,助大梁戰士渡過難關。朕必不負有功之家族。欽此!」
聖旨宣讀完,大廳內眾人紛紛震驚地倒吸了口氣。
皇帝這次給出的賞賜竟然是允許報考太學?!
「我記得聖上上次允許商門子弟報考太學,還是六年前程家捐糧那次。」有人議論起來。
「沒想到這種事情竟然還能落到咱們頭上。」
「是啊,看來聖上這次是下了血本了!」
「不過既然只有貢獻最多的家族才有此殊榮,好像也不關咱們什麼事。」
「一看你就目光短淺!我朝自開朝以來就不允許商籍人士考入太學,當今聖上登基以來這都是第二次了。你說這是什麼意思?」
「什麼意思?」
「就是聖上在一步步試探、放寬政策的意思啊!」
「你的意思是……」
「說不定再過幾年,聖上會開放更多的名額給咱們商籍子弟,到時候肯定是於國有功者優先。」
「說得對啊!若是族中子弟真的有人能夠從太學入仕為官,那咱們全家都要飛上枝頭變鳳凰了!」
「要不,這次就捐點糧食?」
「再觀望觀望。」
傅彥十分滿意地看著眾人的反應,心道此事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了。
於是傅彥繼續道:「除此之外,聖上還特意讓本官在寧遠郡內設義舉榜,將捐糧者的姓名和數量刻碑記錄於城中,以彰顯功績,供後世之人瞻望。」
說完這些,傅彥也不著急讓大家立刻做出決定,而是讓他們回去再好好思考一下。
「此事事關重大,本官也理解諸位的顧慮,所以給大家一天的時間,謹慎考慮後再做決定。明日一早再請大家來此告知本官。」傅彥從容不迫道。
說罷,傅彥對坐在一旁看戲的高廷鈞拱手一禮道:「郡守大人,下官想說的就這些了。」
高廷鈞頷首道:「本官也覺得傅大人言之有理,還望諸位仔細考慮一番。能有資格報考太學可是無上的榮耀,錯過了這次,下次還指不定要多久以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