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香啊,也不知道裡頭放了什麼,自家煮的角子可沒這味道。」
「可不是嘛。我昨日也來排隊了,領到了一大海碗的羊肉湯還有三個防寒角子。那羊肉湯又鮮又麻,熱乎的一碗湯下肚,我就覺著全身上下都暖和了不少。」
「還有防寒角子也特別好吃!個頭又大,又捨得放料,裡頭除了羊肉還有不少藥材,聽說可以驅寒。我家大郎不喜歡喝藥,嫌那藥汁子苦,但這防寒角子他卻很愛吃。」
領取防寒角子的隊伍排得老長,還沒輪到的百姓們便彼此閒聊起來,大家都對城主府派發的防寒角子讚許有加。
「乖徒兒,你這個搭棚派發防寒角子的法子不錯。希望今冬患寒疾的百姓能少些。」貴生道人裹著厚厚的冬衣路過,遙遙望了一眼城門前的熱鬧情景。
「嗯。」蘇衡點頭,提醒貴生道人,「師傅,走這邊。」
冬至將臨,蘇衡想起前世在中醫大學念書時,食堂里必定會準備各種內餡的餃子。當時還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諺語。餃子的由來有許多傳說故事,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東漢醫聖張仲景與驅寒嬌耳湯的故事。
相傳,張仲景告老還鄉時,正值冬至。寒冬臘月,嚴寒刺骨,不少窮苦百姓因無錢買衣,受凍挨餓,甚至耳生凍瘡。張仲景心憂百姓,便將羊肉與驅寒藥材同鍋煮熟,剁成肉餡用麵皮包成一個個耳朵形狀的「嬌耳」,分發給當地貧民食用。驅寒嬌耳湯一下肚,渾身發暖,兩耳生熱,當地百姓凍掉耳朵的情況大為減少。
蘇衡想起張仲景故事,便提議搭建醫棚,派發防寒角子。傳說故事的真實性已不可考,但羊肉性溫,冬日食用最為滋補,配上生薑、肉桂、茴香等散寒藥材一起熬煮,確有溫中暖下之效。
前些日子蘇衡為牛奴訛愛妻治病,所開烏梅丸的配方里有蜀椒一味。牛奴訛之妻按時服用了小半個月,胃痛腹脹的症狀已全部消失,蜀椒倒還剩下不少。蘇衡乾脆把剩下的蜀椒貢獻出來,讓城主府的廚子放入羊肉湯中調味。因而這羊肉湯喝起來才會有刺激味蕾的微麻之感。
「唐大夫,蘇小大夫,俺們可算把你們盼來了。」蘇衡師徒在城南城牆根下開了一家善濟堂,每日坐堂為青澗城中百姓免費看診。兩人還沒走到善濟堂門口呢,就已經有不少病人在門口候著了。
蘇衡上前把善濟堂的鎖解開,病人們魚貫而入,自動自覺地取了號,熟門熟路地往候診室一坐,乖乖等著叫號。
貴生道人見狀,滿意地點點頭:「還是乖徒兒你這個法子好。整座青澗城就咱們善濟堂一家醫館,先前病人們一窩蜂地全往這兒擁,那叫一個亂。現在弄了個候診室,又用木牌寫了看診號,秩序井然,看著舒服多了。」
「噹噹當——」蘇衡搖響桌上的銅鈴,候診號為「一號」與「二號」的病人聞聲而來,分別坐在蘇衡師徒的兩張診桌前。
「唐大夫,俺最近不知怎的,老覺著很煩躁,夜裡睡不好,吃飯也沒啥胃口……」一號病人是個高高瘦瘦三十來歲的男子,在診桌前一坐下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自己不舒服的情況一股腦地拋出來。
坐在蘇衡面前的二號病人卻有些呆愣,似乎不知道從何說起。蘇衡便引導他:「是哪裡不舒服?」
「哦哦」,二號病人這才反應過來,「俺手疼。」三個字,沒了。
「是兩隻手都疼還是只有一隻手疼?疼了多久?」蘇衡只好繼續引導。
「右手疼,疼了一個月。」二號病人跟擠牙膏似的,問一句答一句。
「是一直都疼,還是某個時段才疼?」蘇衡又問。
「夜裡疼。」又是三個字。
「具體是怎麼個疼法?是針刺一樣地刺痛,還是酸痛,灼痛,隱隱作痛?」
在蘇衡耐心的引導下,二號病人總算一點一點擠牙膏似地把自己不舒服的情況講清楚了。蘇衡提筆在病案上將病人的主訴記下,然後便是看舌,把脈,開方。
「噹噹當——」蘇衡還在為二號病人開方時,另一張診桌的銅鈴再一次被貴生道人搖響,四號病人從候診室走出來。
善濟堂的銅鈴斷斷續續地響了一個上午才止歇。等送走最後一位病人,蘇衡師徒才發覺自己忙得連水都忘了喝一口,燒好的開水早已放涼,冷得不能下肚。
「師傅,我再燒一壺。」蘇衡起身道。
貴生道人摸摸癟癟的肚子:「別燒了,等水開了咱倆還沒渴死就先餓死了。走,跟師傅吃飯去。今兒早上路過的那家包子鋪就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