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原本只是竹坑鄉最普通的一天,卻又不那麼普通。被歲月遺忘的明清一條街上,失去功能的平浪宮前,眾人意外地參與了一場盛會的前奏……即便他們此刻感受不到。
第84章
在平浪宮前這麼大張旗鼓宣傳一番後,至少明清一條街上人盡皆知,知道鄉政府要搞什麼山歌比賽。只要敢上台就能拿獎品。一時間鄉政府大院的報名桌前圍滿了人。姜崖索性讓王學海把桌子搬到了大院外,就在鄉上鄉下必經之路的交叉口旁設置臨時海選舞台,熱熱鬧鬧搞了兩天後,姜崖讓王雪海組織宣傳隊前往各村宣傳。
兩輛拖拉機外加鄉政府公務車,敲鑼打鼓,連喊帶叫,每到一處自然村,就會停下來,宣傳山歌賽。宣傳隊遇到的村民大概知道山歌是什麼,卻幾乎都不明白山歌賽是什麼,更不願意張嘴唱他們認為毫無意義的山歌。好在滿車的獎品實實在在擺在面前,加上姜崖未雨綢繆將前兩日在平浪宮前拍的照片洗出來,拿物證表明真假,這才勉強讓人相信這件事是真實的,獎品也是可以拿的。
但凡有人願意嘗試,後繼者總會出現。只可惜,會唱山歌的人還是太少,像歷桃這樣的年輕人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數是步履蹣跚的老人家,之前安慶生還害怕自己會因為報名參賽人漫山遍野而破產,誰知搞了一天這一車豬肉條還剩下許多。
宋香巧有些嘆氣,「咱們這麼搞能行嗎?」
這幾天總共有一百多人報名,平均年齡40歲,年齡最小者是20歲的歷桃。在宋香巧眼裡,山歌表演還是需要賞心悅目,要全是老頭老太太在台上表演,如果表演還是哥哥妹妹的情愛類型,確實有礙觀瞻,沒什麼吸引力。
姜崖笑起來,「咋不行?咱們既然想把竹坑鄉山歌品牌建立起來,山歌賽勢在必行。」
哪怕現在唱山歌的人少了,老了,但文化傳承永遠不怕晚,只要還有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只要有一人還唱,一定能傳至子子孫孫。
這次費這麼大勁搞山歌賽,除了擴大竹坑鄉知名度,趁著山歌賽期間人流量大擴大旅遊收益外,姜崖也想趁著這次機會,把竹坑鄉的山歌資源摸查一遍。到底還保留多少種山歌曲調?有多少人還會演唱山歌?老袁送他的那本《西和縣山歌集》編制時間久遠,資料不齊,只能作為基本信息參考。
如果真想把這件事做成做大做好,一定要把自家的家底搞清楚。山歌賽是最好的機會。
姜崖把自己的想法仔細說了一遍,希望大家能站到更高的位置通盤思考山歌賽。宋香巧想了想說:「既然這麼說,不能只在咱們鄉轉悠啊。」
姜崖笑著說是。西和縣諸多鄉鎮,包括省內的鄰縣甚至省外的鄰縣,都屬於這次宣傳的重點。竹坑鄉一腳踏三省,雖然從行政角度,各縣管轄分開,但從文化角度,相鄰的各縣同方言同文化,山歌這樣的文化分支也大同小異。不管哪個地方的人,只要唱的山歌是一個調,說的詞是一個音,都可以參加這次山歌賽。
於是,接下來幾日,姜崖讓王學海組織了幾波人,東西南北各個方向撒出去,儘可能找到更多的參賽選手。尤其是有名氣的山歌能手一定要請到初賽現場。
與此同時,姜崖帶著程宿去找市大劇院,希望能在對方的宣傳欄內張貼山歌賽宣傳海報。
市大劇院上次應副市長要求,請程宿的梁家窪山歌團在大劇院連演三場,獲得了極好的反響,藉此機會,姜崖也想讓大劇院的影響為山歌賽助推一把。
大劇院負責人倒也好說話,反正只是貼一張宣傳海報,又不費事,還能送姜崖一個人情。姜崖說未來還要舉行第二屆、第三屆甚至第N屆,到時候可以大劇院一起合作,把比賽現場挪到這裡。
負責人打著哈哈,心想現在的年輕人倒是敢想敢幹,那也等你把第一屆辦好再說,以後的事誰能說得准。
姜崖早都習慣旁人懷疑的目光。他反正把話說在前頭,明年這時候肯定還要找這位負責人談,但到時候談的可就不是今天只貼張宣傳海報了。
他帶著程宿馬不停蹄又跑去市電視台。程宿和裡面一個製片主任相熟。說是相熟,也是因為上次副市長對程宿的劇團大加讚揚,安排劇團在市電視台拍攝,在全市範圍內播放,以擴大影響。製片主任當然以為程宿雖然來自西河縣竹坑鄉這個名不見傳的鄉鎮,卻和副市長有某種不可說的關係。
所以這次程宿一來找他,便熱情出來迎接。
一聽他們想在電視台投放GG,這位製片主任說話語氣更熱絡了,立馬親得像親兄親弟。
姜崖被迫與製片主任熱情握手,「我們鄉資金有限,GG費嘛……」=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2_b/bjZho.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