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哦,好。」
糰子忙不迭點頭,把俞嫣傳送去下一個任務世界。
做完這一切之後,他又拿起一旁的瓜子嗑起來。
他又忍不住嘚瑟,宿主太能幹了,真是沒辦法呀!
幾分鐘後,系統空間裡爆發出一陣尖叫聲。
——完了,時間傳送錯了,嫣嫣該不會殺了我吧!
*
午時,太陽高高懸掛在半空,散發出來的熱量烤灼著大地,正在田裡幹活的農民,額頭上的汗珠大顆大顆的往下掉。
只有在這幽靜而茂密的大山里,人們才能感覺到涼意。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會進山的。
只有閒來無事,進山撿蘑菇和摘野菜的婦人,才會結伴進入大山。
早些年的時候,還有人進山砍柴,但後來,人們生活好了,大部分家裡都用沼氣生火做飯了,也就不用砍柴了。
但也不是一點柴火都不用,畢竟辦酒席的時候,用沼氣池生火做飯就不夠用了,還得燒柴,用土大鍋做飯炒菜。
這座大山,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朝陽山。
為什麼叫朝陽山呢?
因為在山頂上,有一個道觀,叫朝陽觀。
這座大山,就是屬於朝陽觀的。
雖然後來改革開放,私家變成公家的東西了,連這座大山也是如此。
但他承包權還是在屬於朝陽觀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仍然是屬於朝陽觀的大山。
說起朝陽觀,那住在山腳下的村民們可有的說了。
這座朝陽觀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裡面的道士,那都是有真本事的。
只可惜,後來戰亂,整個道觀的道士們都下山抗敵了,只有一個老道士帶著一個才五六歲的小道士回來了。
這小道士,原本也不是朝陽觀的,而是老道士撿的孤兒。
其實老道士也不算老,也才四十五歲左右而已。
但比對那小五六歲的小道士,年紀就有點大了。
再加上,他平時說話的時候,也是自稱老道,村民們便私底下喊老道士了。
當然,明面上,那得喊人家的道號。
從山腳到山頂,有一條路可以去道觀,那是很早之前就有的。
有的老人說,那是一百多年前的皇帝命人修的;也有別的老人說,那是五十多年前修的。
但總的來說,這條上山的路,跟道觀一樣,都有年頭了。
太陽當空,三三兩兩的婦人提著竹籃,裡面裝滿了剛摘來的蘑菇。
剛走到山腳下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愁眉苦臉的老者,他手裡手裡拎著一些東西,正準備上山。
「陳伯,你去哪裡啊?」
「朝陽觀。」
老人苦著臉,「我的那小孫子夜裡總哭,一直喊肚子疼,去醫院檢查又什麼事都沒有,怕是沾上不乾淨的東西了,我去請清正道長看看。」
清正道長就是那老道士帶回來的小道士。
老道長給他取名清正,這個名字源自於《老子·德經·第四十五章 》。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句話講述了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時,不應過於浮躁,要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這是老道士對小道士的期望。
希望他能有一身正氣、保持清淨心態。
「誒,那是,這個肯定是得請清正道長看看的。」
婦人們連連點頭,「那陳伯你趕緊去吧!早點去早些安心。」
「哎,我走了,回見。」
「好,您走慢點啊!那路有些滑。」
……
現在雖然提倡科學,但有些事情,也不能用科學解釋。
而且在周圍村民的心裡,朝陽觀的道長,那都是有真本事的。
特別是清正道長,他繼承了老道士的一身本事,無論遇到多邪門的事情,只要請他出馬,一定沒問題。
*
朝雲觀,一個穿著道袍的中年男人,跟自己懷裡的小嬰兒大眼瞪小眼。
他身邊,還有三個穿著道袍的孩子。
最大的是女孩子,大概十七八歲,另外兩個是男孩,分別是十一歲和五六歲。
他們三個圍在男人身邊,對他懷裡的小嬰兒愛不釋手,嘰嘰喳喳的說著話。
男人仰天長嘆一聲,「為什麼……又往我道觀門口扔孩子啊?天吶……這都已經第四個了。」
而躺在他懷裡的嬰兒,臉上出現複雜又煩躁的表情,到後面,乾脆閉眼裝睡覺。
很快,有人來了,男人把懷裡的孩子交給大徒弟,順便把兩個吵鬧的小皮猴拎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