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夫子是個比較古板的四十多歲的男人,看到淳哥兒這么小,眉頭緊皺想也不想就拒絕了。
「這位夫人,你孫子年歲尚小,還是讓他在家多待兩年吧。」
劉夫子也是良心夫子,深知莊戶人家賺錢不易,與其浪費兩年的銀子還不如過兩年等孩子大些再送過來。
陳曼當即讓淳哥兒當場背了三字經,淳哥兒就利落地背了起來,中間沒有一絲停頓。
夫子有些驚訝地看著淳哥兒,這一看才發現淳哥兒跟一般的莊戶孩子不太一樣,長得眉清目秀不說臉和手乾乾淨淨,衣服也整整齊齊。
夫子跟他說了兩句話,發現他說話條理清晰,也沒有一般孩童的哭鬧不休對他的喜歡加深了幾分,便點頭同意收下他,讓淳哥兒第二天按時來上課。
陳曼大喜,立刻讓淳哥兒行了拜師禮,然後麻利地交了束脩和伙食費,以後中午都在私塾吃飯。
得知陳曼為了淳哥兒進學方便專門買了輛騾車後權哥兒的爹娘上門了。
權哥兒娘心裡有些忐忑,直覺告訴她陳曼之所以送淳哥兒去私塾跟她那天的黑臉有關,不過她又不敢將這事兒告訴她男人和公爹,只能惴惴不安地跟著男人過來。
權哥兒的爹叫姜有糧,姜家村只有權哥兒和淳哥兒兩個人去桃花村念書,他這次上門是跟陳曼商量兩個孩子上學出行的事兒。
姜有糧家裡有牛車,他平日裡都是用牛車送權哥兒去私塾的,不過牛車行走的速度比較慢,權哥兒每天都要起個大早,人還迷糊著就得起床了。
姜有糧就想著能不能用陳曼家的騾車送兩個孩子去私塾,他負責每天的接送工作和騾子白日裡的伙食,可以說為了孩子,他也是用心良苦。
陳曼聽了沒什麼不同意的,姜有糧的為人她清楚,有人負責接送孩子她也放心。
姜有糧長得人高馬大,往那兒一站跟座山似的,有他每天接送,私塾里想欺負淳哥兒的也得掂量掂量。
於是就這麼定了,陳曼出騾車,姜有糧負責接送兩個孩子,白天騾子的口糧由姜有糧負責,晚上則由陳曼一家負責。
淳哥兒上學後,整個人都不一樣了,以前雖然看著有幾分斯文,但實際上還是個比較跳脫的孩子。
上學一段時間後,他的言行舉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才四歲的小豆丁,說起話來跟小大人一樣,做事走路比以前沉穩了幾分。
這一發現讓陳曼很開心,逢年過節都給夫子備上厚禮,收到這麼好的孝敬,劉夫子對淳哥兒更加上心了。
得知淳哥兒上私塾後,小米也很高興,六歲的她已經知道念書的好處了,知道讀書意味著什麼。
她還親自給淳哥兒繡了一個荷包,荷包上繡了兩根寓意節節高升的竹子,看著雖然稚嫩不過自帶了幾分惟妙惟肖。
淳哥兒很喜歡,每天掛在腰上。
小米每個月能回家兩次,每次可以待兩天,自從淳哥兒去念書後,小米每次回來陳曼都讓淳哥兒教小米識字。
淳哥兒年紀尚小,手腕沒勁兒,夫子還沒教他寫字,他就拿著書本一個字一個字地教姐姐讀書認字。
小米深知這個機會來之不易,學得非常認真,別說在鄉下就是跟她一起學刺繡的家在鎮子上的小姐妹都沒有認字的機會。
她們家裡也有哥哥和弟弟們在讀書,不過不會教她們,她們的爹娘也不讓她們打擾哥哥和弟弟學習。
淳哥兒教得認真,不止教姐姐認字,還會跟姐姐解釋那些字的意思。
小米學得聚精會神,一年下來還真學到不少東西,整個人周身氣度跟鄉下人大不相同。
唐婉兒見狀喜不自勝,對陳曼的感激溢於言表,她知道如果不是婆母,她的一雙兒女不可能有這麼大的造化。
於是本就勤快的她更是每天主動承擔起家中大部分的活計,要不是陳曼阻止,她都恨不得每天晚上幫陳曼端洗腳水,伺候陳曼洗腳。
一年後,夫子開始教淳哥兒寫字,陳曼給淳哥兒買了筆墨紙硯,叮囑他好好跟夫子學,別怕浪費,用完了她再買。
淳哥兒學得很認真,陳曼的話給了他底氣,所以他並沒有字寫不好浪費紙張的憂慮。
在夫子的認真教導和他自己的努力練習下,淳哥兒的字進步非常快。
從一個個墨團,慢慢變成軟趴趴的蚯蚓,再到歪歪扭扭的字,而後變成字跡工整再到雖然尚且稚嫩但是已經有了自己的特色,只用了一年。
「奶奶,夫子說讓您明天方便的話過去一趟。」
淳哥兒今年已經六歲了,穿著長衫的他已經初具讀書人氣度,村里人見到他,跟他說話都不由帶上幾分認真。
有了權哥兒的宣傳,大家都知道淳哥兒是個讀書的好料子,劉夫子對他多有誇讚,讓輕視他們家的人都收斂了起來。
陳曼有些疑惑,「你們夫子有說是什麼事兒麼。」
淳哥兒搖頭,「夫子沒說。」
陳曼點頭,「行,明天我跟你一道去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