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招娣和孫小琴對視一眼,期期艾艾地開口,「娘,我家五月\六月還小。心性還不定,今年紋繡布莊的考核不一定能考過,如果考不過能不能多給她們一次機會?。」
紋繡布莊除了賣布、賣繡品還收徒弟,專門教女娃學刺繡,每年在四月和十月都收一批徒弟。費用一年得二兩銀子,不過出師後就不再收錢,秀女們的繡品也可以賣給紋繡布莊。
陳曼點頭,「這是自然,家裡的女孩兒都能考到九歲,如果還考不過就在家裡老老實實種地。」
幾人齊聲應是,一臉感激地看著陳曼。
幾人中午也不休息了,頂著烈日去除草,這會兒他們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兒。
王綠萍突然道,「大牛爹,明年咱家抱三頭小豬仔回來養,光靠娘手裡的錢肯定是不夠的,咱們得想辦法多掙錢。」
李老大點頭,「對,等過幾天我帶二弟、三弟和四弟去鎮子上找活兒干,能掙一點是一點。
家裡就辛苦你和幾個弟妹了,大牛,二虎你們下了課回來也要幫你們娘多幹些活,咱家可養不起少爺。」
錢招娣也說道,「來年開春咱家多抱二十隻小雞仔,養大了賣雞蛋也能補貼家用。」
大家欣然點頭,幾個小的也保證一定好好幹活兒絕對不拖後腿。
第二天,李老大和李老二帶著大牛和二虎去上學了。
其他人見狀肅然起敬,不愧是家裡有騾車的人,竟然一下子送兩個孩子去讀書,聽說私塾每年收三兩銀子逢年過節的節禮也不能少,雖然包一頓中飯,不過這個價格還是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四個月也不再下地幹活,而是在家裡忙活,別看她們年紀小,可是手裡的老繭卻不少。
為此,孫小琴還跟陳曼申請了二十文錢買了不少醋回來讓他們每天晚上泡手一個鍾。
四個月開始早上和下午分別跟孫小琴學一個時辰的刺繡,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別看她們年紀不大不過卻非常早熟懂事兒,知道機會難得,即使最小的五月都能耐著性子坐在凳子上聽娘親教導。
逃荒期間陳曼買衣服鞋子的時候,有個布莊送了她不少碎布頭,她把碎布頭都拿出來讓她們練手。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為了家裡過得更好,全家人都在齊心協力,上學的、學刺繡的、去鎮子和縣裡找活兒乾的、打理田地的,各有各的忙碌。
如果不是里正家包攬了拉客接客的活兒,李老三甚至想搞運輸。
作為大閒人陳曼就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了,此時她正躺在竹椅上昏昏欲睡,這張竹椅是她特地找村裡的篾匠做的,做好後就放在屋檐下,躺在竹椅上聽著蟲鳴鳥叫別有一番風趣。
王綠萍四妯娌現在對婆婆是一點意見都沒有了,無論婆婆以前對她們多刻薄,就憑著婆婆捨得出錢讓孩子們讀書學刺繡,她們就得敬著婆婆一輩子。
時光荏苒,轉眼間一年過去了,李家在山水村也算是站穩了腳跟。
李大牛和李二虎在私塾跟著夫子學習,現在已經把三百千背熟了,每天放學回來還會教三豹和四狗認字順便教幾個堂哥認字。
山水村現在去江口村念書的人一共有八個,其中五個是原山水村的孩子,兩個是大牛和二虎,還有一個是翠花嫂子的孫子。
姚大妮也打算今年將大孫子送去念書,雖然家裡條件沒有翠花嫂子和陳曼家好,不過姚大妮也不忍心自家孫子落後太多。
全家人齊心協力伺候莊稼,李滿屯四兄弟也和李有金四兄弟結伴去找活干,一來家裡終於有了些盈餘。
七月和八月也成功考進了紋繡布莊,成功在裡面跟著繡娘學習專業的刺繡,兩人現在住在紋繡布莊裡,每個月只有兩天的休息時間。
五月和六月因為年紀小,手上沒什麼力氣,參加紋繡布莊考試的時候被刷了下來。
不過她們也沒有氣餒,現在每天都在跟娘\嬸娘學刺繡,每次姐姐回來都纏著姐姐說布莊裡的事兒,讓七月和八月指點她們刺繡。
孫小琴的學生不減反增,除了五月和六月,還有翠花嫂子家的三個孫女,以及姚大妮家的三個孫女。
用姚大妮的話就是,「不求她們能學得多好,能繡個荷包繡個帕子也是好的。」
他們家不像弟妹家這麼有錢,送一個孫子去念書已經耗盡了全家的心血,她能做的就是讓幾個孫女跟著她們嬸娘好好學一門技術。
姚大妮和翠花嫂子的做法讓陳曼很是高看了一眼,在這個科學技術和生產科技極其落後的地方,幾乎家家戶戶都重男輕女。
在他們看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學得再多也是便宜了別人家,還不如多幫家裡干點活。
很多女孩子除了三歲前能輕鬆一點,過了三歲就要開始幫家裡幹活兒,一直忙活到十五六歲。
出嫁前在娘家忙活,嫁人後在婆家忙活,一輩子都沒有為自己活一分鐘。
姚大妮和翠花嫂子能讓自家孩子放下手中的活兒過來跟孫小琴學刺繡已經是非常難得的了。
姚大妮,「還是得感謝皇帝老爺和太守大人,不然我家大林的費用還湊不齊呢。」
每人給五畝地不說,荒地前三年還免稅收,第四第五年只收一半稅收,第六年開始才跟按正常的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