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早先大魏對於外地流民置之不理,早已讓大量華商在海外成為了待宰的肥羊,不僅淪為社會最底層,還能時不時就收割一筆。
如今人家開始秋後算帳了,少不得不少勢力為了避免殃及池魚,開始主動替北方大國提前清算一下。
畢竟南洋不管是哪一個國家,都無法對著大魏的使臣說一個不字。
大魏講理的時候是很講理的,但是他講的是他的理。
一旦你忤逆他,下場也是摧枯拉朽的,哪怕被滅國,落到對方的紙面上也不過是清除部分海盜賊寇。
之前大魏衰落,還未投射勢力到南洋的時候,自然可以無視對方的命令,隔著萬里南洋,對方根本無暇南下。
但是現在呂宋,徹底打破了南洋各國數百年來深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
臥於猛虎之側,不管對方表現的多麼無害,它隨意的一揮爪,對於這些南洋小國而言都是致命的。
呂宋,就是前車之鑑。
大魏,是真的來了!
大魏的大使館,第一個先坐落到了暹羅。
不僅是因為暹羅態度最為積極,更重要的是,暹羅是除了安南之外,南洋最大的產糧區之一。
況且之前安南拒絕賣糧的時候,就是暹羅大量的出售糧食,才穩住了大魏的局勢。
大使館還在建造的時候,就有不少的華商前來打探消息。
一聽是要新建大使館,紛紛踴躍捐助。
之前陳漁南下的時候就已經提前給一些當地的華商傳遞消息,大魏會過來給當地的華商派發護照,然後入駐使臣,處理當地華商在異國遇到的問題。
要知道在異國的華商,作為二等公民,哪個沒有被當地人欺壓盤剝,所以才會以宗族商會相互抱團,但是再怎麼抱團,終究是異國他鄉,名不正言不順。
因此,當時消息一傳出來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實在是過於豐厚了。不過隨著消息越傳越遠,也開始有些走樣了。
雖然宋時的意思是只要在南洋各地,能聽,會說漢語(包括方言)的,願意「忠於大魏」的,即可認為華人,但是實際操作下來卻並不是這麼回事。
太容易得到的東西,總是並不那麼容易被珍惜。
況且,雖然現在海運已經逐步開始推廣,但是南洋之地距離大魏千萬里之遙……
因此這個「忠於大魏」就被各種解讀!
各地華商紛紛慷慨解囊,大魏使臣船隻所到之處,補給、材料、物資不用其花費一分一毫,用盡了十二分的殷勤,只為得到一張來自大魏的「護照」。
「過所呢?」書辦看著眼前的華商。
對方尷尬一笑:「早年被大水衝掉了……」
不少祖輩出海的華商,還能說句利落的閩語就算不錯了,哪裡還能留的住過所。
他眼見書辦臉色不好,下意識的就想把手中準備好的銀兩遞上。
不料書辦看了一眼他的手心,從旁邊帶了一塊牌子立在前面。
上書:「凡有索賄行賄,抄沒家產,發配五千里:南溟、海西,天山可選……」
嚇得華商一個激靈,連忙將手中銀兩收了起來。
見對方老實了,書辦才繼續記錄對方的信息。陸續詢問了對方的姓名、住址、祖籍,然後記錄了外貌特徵……
「你去旁邊先畫像吧!」書辦指了指旁邊還在奮筆疾畫的素描師。
出海的時候,使臣們就帶了一批畫師,去掉了寫意,突出了「素描」的風格,也讓畫師的培訓時間從數年減少到了半年,以解決沒有相片的問題。
華商連忙從懷裡掏出一張畫像:「我已經找人提前畫好了,你看……」
書辦看著眼前掌心大小的畫像,對比了華商的樣貌,點了點頭。
只要相貌不偏差,他們自備還能省點時間。
陸續將之前的資料填好,封入了照片,一式兩份存檔後,將手中剛做好的護照交給了對方。
對方抱著靛藍色的桑皮紙硬殼護照激動的連連道謝,然後才忍不住翻開手中這本沉甸甸的護照。
封面燙金楷書「大魏海外子民憑信」,四角壓印四神獸的紋樣,內襯夾層嵌金絲編織的陽刻的大篆防偽印記,透光可見。
背面則是一行清晰印刷的大字:「大魏帝國敬告諸藩:凡執此照者,皆我赤子,涉海營生,特頒此憑以彰護佑。所至之處,關津毋得阻滯,有司當以王臣待之,隨宜匡助。諸番敢有凌虐,視同犯闕。」
華商小心翼翼的抱著護照問道:「只要有這個護照,就能向大魏官員求助了嗎?」
書辦點點頭:「此物等同戶籍,只要是打著大魏官號的管理,都有責任護僑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