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有了軟性同化的基礎,那麼就沒必要用雷霆手段,在南洋,土地實在太多了,沒有必要每一個都掌控在手裡。
對待殖民者自然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無情,但是對待當地的土著,自然又是另一種方式,示之於威,誘之以利。
就和北邊的遊牧民族一樣,鞭子加蜜糖才是正確的解法。
呂宋的勢力紛亂繁多,各自為政,宗教信仰複雜,根本沒有形成獨立國家的意識,又被西班牙人用強力的手段,竭澤而漁,形成了強烈的反抗精神。
宋時一旦用強,只會陷入與各群島與各個散亂勢力的游擊戰之中。
對於宋時而言,整個呂宋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掌控住馬尼拉這個港口。
它是亞墨利加白銀-大魏絲綢的太平洋航線的貿易中心。
這條曾經被西班牙人壟斷的商路,如今落入了宋時的手裡,西班牙在亞細亞的殖民體系只會開始崩潰。
去掉了西班牙這個中間商,宋時就能直接賺差價了。
以大琉球為中轉站,安南提供糧食,呂宋提供香料、白銀,幾乎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貿易圈。
甚至能越過萬里長沙,直接對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形成擠壓,打破荷蘭人的香料壟斷的勢力範圍。
其次,就是呂宋下沿的一連串島嶼鏈,從棉蘭老島往下,沿著馬路古海上的群島,穿過帝汶海……
這正是宋時想要經略澳洲所無法越過的一環。
而這條路線,不僅安全,一路上都有島嶼可以補充物資水源,還不會驚動在南洋經略的荷蘭人。
澳洲雖然普遍被認為是十八世紀的英國人發現的,但是實際上。
不說常年往來太平洋的西班牙人,就是能從地中海遠航到帝汶海的葡萄牙人就不可能不知道澳洲的存在。
畢竟從帝汶海往南,不過幾天的航程就能達到澳洲,而澳洲上面的紐幾內亞島更是在十六世紀的早期就被發現了。
要知道,紐幾內亞島的南端,沿著大陸架,哪怕是獨木舟也能抵達澳洲。
太平洋的赤道無風帶雖然危險,但是這並不是阻止西洋人開發澳洲的原因。
更深的原因是,一個美洲已經讓西班牙和葡萄牙這種人口並不算多的國家費盡心思,再來一個面積也不算小的澳洲,根本湊不夠人。
況且美洲有黃金白銀,有木料,有資源……
去南洋有大魏商品,有象牙,有香料……
澳洲有什麼?
就連與澳洲相連的紐幾內亞島上,生活的都還是茹毛飲血的土著,因為沒有外來的主食作物,沒有大型動物,只憑木薯與鳥類,魚為食物。
島上的土著只能維持著一個低蛋白的飲食的狀態,只能發展出了極端環境下的食人族……
旁邊的澳洲,對於現在的的世界來說,實在太荒蕪了,與帝汶海相連的北端,更是大片的沙漠和戈壁。
當然,西方人,並不算第一個發現澳洲的人,甚至就連他們所謂的「發現」都帶著一股濃濃的居高臨下的地位。
早在《坤輿萬國圖》的南端,其實已經隱隱有澳洲的蹤跡了,上面清楚的標明了:瓦臘泥……判斷其或為一片相連地,或為一島。
澳洲太大了,大到讓鄭和他們誤以為其與南極相連,無際無邊。
以澳洲的大小,也確實與大魏國土的面積類似,它孤懸海外,自成一體不是沒有原因的。
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澳洲的土地,澳洲雖然遼闊,但是在沒有現代工業化種植技術的時候,適合耕種的土地面積相對來說並不多,對於大魏現在的財政而言又是一個新的負擔,即使是代英,也是流放人員近一百年才慢慢讓澳大利亞變成白色。
好就好在,在澳洲的地表就蘊藏著數量巨大的鐵礦,其純度幾乎達到了50%以上,而剛好大魏是一個極度缺乏鐵的地方。
即使是初步階段,以澳洲的土地與資源,也能與大魏形成了互補。
就像是大魏缺失的一塊,冥冥之中卻散落在了大洋的另一端。
而其中島鏈如同珍珠,隱隱勾連,而華夏卻始終不能察覺,那份工業發展之路上,無法斬斷的聯繫。
曾經的華夏不知道有一條更容易走的路。
沒關係,宋時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