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大魏不願開拓南洋,但是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再沿著之前的方式走下去,大魏只會再一次陷入土地與人口的矛盾之中……」
盧雁回看著宋時:「不管大人想做什麼,我覺得都是對的。就像草原上,你雖然說自己是一意孤行,但是你的確做到了,以最小的代價,讓蒙古諸部瓦解臣服,讓邊關起碼二十年之內不再有戰事……」
宋時原本有些沉重的心情被盧雁回這老實巴交的話逗笑了:「好吧,其實我只是想,給南洋的華人分發護照,順便將火器的禁制放開……」
「地是承天載器,養民保生之物。南洋很大,人卻很少,如今就連萬里之外的西洋人都已經到了我們的家門口,以後這樣的人只會越來越多。土地會被分割,但是世界只會越來越緊密的聯繫成一個整體。」
「此是千年未有的大爭之勢,大魏人也一定會慢慢全部走出去,早先也有不少的華人早就去了南洋落地生根了,如今大魏以後會陸續在南洋各地建設港口,安置官員,管理商貿。而到了海外,如何辨別華人與土人,就是關鍵了。」
當初陳漁第一次南下南洋,第一是宣布大魏重新恢復朝貢制度,第二則是打探各地的消息,與散落在南洋各地的華商聯繫。最後才是輔助收復安南。
宋時的目光落到了黑暗的山巒之上,這次的南下是她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機會,現在龔敬身體還好,尚且能撐住前朝,自然能幫她抵擋住一些風雨。
但是她不可能在南洋待的太久,距離太遠,海路難行,長期與大魏的朝廷失去聯繫並不是一件好事,海東青再能飛,南洋終究不是它們慣待的地方。
下下一次季風迴轉之時,她就要回到大魏,她在大魏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但是走之前,她卻必須先將南洋諸地安排好。
一是,以馬尼拉為中心,完成護照發放機制與各地大魏使館的建設,讓大魏的勢力再次輻射到南洋諸地。
二則陳漁上一次還未完全建設好的南洋驛站建好,船隻在海上,雖然自己會帶一些補給,但是沿路都需要從各地採購,尤其是清水和食物。一路上的港口數量足以影響到一船人的生命安全。
三則,越過呂宋,前往澳洲。
-
「護照的發放原則,只要是華夏族裔,能聽,會說漢語者即可,方言也是可以的。」考慮到有很多南下務農的百姓並不識字,並且處於南洋這種人種混居的地方,教育水平自然無法考慮,宋時沒有苛求。
這也算是另一種方式的,對於南洋華人的編民齊戶。
「先在馬尼拉試點,之前準備的那些畫師現在也可以準備派上用場了……」
盧雁回欲言又止,宋時示意她說。
「護照之事,早先已有爭論,屬下自然是支持的,但是這火器,能以小博大,五十步之外傷人肺腑,又不像弓箭一樣不好隱藏……如果通行全國,那麼各地的兇殺案一定會……」
自從宋時力行新政以後,整個大魏偏遠之地不說,起碼大城市之中,有衙門和巡檢司巡邏,不說夜不閉戶,起碼路不拾遺是真的。
為了完成朝廷安排的流放的指標,街上的流民和浪蕩子一旦查出沒有戶籍,立即就會被扭送到邊境之地,分田置家,。人湊不夠的時候,釣魚執法也是屢見不鮮。
而一旦火器大規模流出,稍不注意擦槍走火,其混亂程度可以想像。
宋時早在遷回京師後就開始規模的在各地合適的修建鋼廠,流水線的製作新型的各式火器,日夜不停,經過數年的改進,其產量早已上了一個台階,尤其是在配件的公差和組裝方面,和剛開始的手工搓槍,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
甚至還在吏員考核之中都增加了火統練習的部分,如今隨身攜帶一把火統已經成為了各式文人的愛好,也是身份的象徵。
發放給官吏的每把火統上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編碼,一旦火統丟失,那官員自然也要吃掛落,以此限制,大規模的火器流落民間。
當然宋時明白盧雁回的未盡之語,這樣超越時代的武器一旦大規模流出,最值得擔心的並不僅僅是城市治安問題。
兵者,兇器也。
天才初定不久,人心還沒有那麼容易安定下來,這些東西一旦被土匪反賊獲得,對於大魏的統治來說才是最大的麻煩……
一旦某項政策失常,引起民變,擁有火器的百姓和擁有農具刀劍的百姓,其造成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
而這樣強大的力量一旦下放到了百姓的手中,那麼……
宋時望向海面:「是啊!但是這都是應有的代價。況且,換而言之,如果百姓家中人人有火器,遇上危險,還能有反抗之力,那不就安全多了?」=quothrgt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yanqing/21_b/bjZgC.html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gt.)
span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