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北寧大汗還在的時候,可曾出兵十萬收服另外兩大勢力,成功讓那兩家對自己稱臣。
十萬軍隊,北寧歷代最鼎盛時期,也就能出動這些人了,可想而知當時北寧大汗對收服另外兩大勢力的決心。
如今北寧能出動七八萬的嫡系部隊,足以說明前任北寧大汗的能力。
再加上五萬後勤部隊加上敢死隊等,光這些人都不少了,像敢死隊,說不定是吞噬的小勢力部隊。
另外兩大勢力每人出動五萬軍還是可以的,所以二十三萬人,是北寧能出動的極限了。
這一下極限出動,怕是早就準備了,可能北寧前大汗還沒有死的時候,就開始準備進攻大周了。
北寧前大汗是個人物,本來她所在的部落已經沒落了,可是她上位後,硬生生地把部落變成了北寧最大的部落,且成了北寧的大汗。
遲晚得到的消息也確實是這樣,北寧早就開始準備攻打大周了,只是北寧大汗沒有活這麼久,臨死前怕是還想向上天再借五百年。
還好燕北有二十萬駐軍,再加上地方軍湊湊三十萬守軍還是能守住的。
可是大家都不是傻子,人家北寧更不是傻子,既然出動了這麼多人,肯定早有打算。
聖元帝看向虞九舟問道:「舟兒,你覺得該如何應對。」
虞九舟故作思索了一會兒,「回稟陛下,臣以為,信國公得儘快趕回燕北,率兵前往鶴山關內。」
「平涼侯率十萬軍駐守燕北以東防線,預防北寧軍隊分散,或集中攻一處,平涼侯跟信國公東西相接,也能相互支援。」
她可不相信寶安王的人,平涼侯明顯是站在她這邊的,信國公怕是巴不得平涼侯死。
可有些話,該說還是得說。
因為信國公在此時此刻,不一定想離開中樞,畢竟皇帝的身體日漸變差,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死了,以寶安王的表現,他不放心離開。
更重要的是,信國公之前統領的那十萬人,裡面的中低層將領都是信國公一手提拔上來的。
這麼說吧,只要高層將領不聽他的話,那這個將領就會被架空。
軍隊中高層的將領派遣都是由兵部負責的。
兵部跟五軍都督府還是有區別的,五軍都督府是最高軍事指揮和管理機關,負責全國軍隊的指揮和調動,以及征戰時候的兵力分配跟戰術啊什麼的。
兵部擁有調兵權,選拔武官,後勤保障,對軍隊的約束規則等。
大概就是,皇帝下令,讓五軍都督府選派將領,率軍隊出征作戰,剩下的事情基本由兵部去做。
兩個部門互相約束制衡,很大程度地增加了皇帝對軍隊的掌控權,畢竟五軍都督府是聽皇帝旨意行事的。
雙方吵來吵去,都得由皇帝決定,但期間的討論是難免的。
皇帝詢問虞九舟的意見,按照最優的方案,信國公久駐燕北邊境,跟北寧打過不少仗。
有這樣的將領不派,派兩眼一抹黑地去,那不是當普通士兵的命是兒戲嘛。
除非這些人肯把那十萬軍隊也交給平涼侯,由平涼侯一起指揮。
那就看信國公願不願意了,去邊境,那就要離開中樞,不去邊境,那就得把軍隊交出來。
哪怕短時間內,安易之不能把軍隊全部掌控在手裡,一半也是可以的。
果然,虞九舟話音剛落,就有人走出來道:「啟稟陛下,信國公年事已高,軍旅之事怕是很難承受。」
「此言差矣,信國公老而不弱,自然能行。」
「信國公雖領兵多年,卻無什麼大勝,臣以為,該讓信國公榮養了。」
這句話一出來,那可就有點兒尷尬了。
不說不知道,一說大家才發現,信國公除了很多年前的一場大勝,到現在好像也沒打過什麼仗。
北寧年年犯邊,平涼侯上去就是一頓胖揍,而信國公總是姍姍來遲,打已經被衝散的北寧部隊。
怎麼說呢,信國公這些年來,沒有大功,也沒有大過,但就是好端端地掌控著十萬軍隊。
那必然是五軍都督府,以及兵部的高官被他餵飽了。
但這個時候拿到朝堂上說,信國公的臉往哪放。
朝堂上靜了片刻,忽然有人大笑道:「原來是拾人牙慧。」
俗稱撿漏,一些小功勞報上來,多少也能混點兒獎賞。
眾人還以為誰這麼大膽呢,扭頭看過去,才看到是康老王爺。
佳成郡主已經跟信國公家的獨女郎和離成功,誰都知道兩家鬧得很不好。
要不是長公主殿下給佳成郡主從信國公家撈了出來,現在雙方還不能和離呢。
佳成郡主被信國公府軟禁,康老王上沒有什麼實權,想上門搶人都沒法子,還好虞九舟讓佳成郡主出來接待使節團,不然還有得鬧呢。
最有意思的,佳成郡主剛和離,信國公家的獨女郎就死了,聽說信國公在女兒沒的時候,又納了好幾房小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