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1 / 2)

有時也會出抽象的,抽象的分為兩大類,其一守成,其二開拓。

楊思煥看過無數狀元對策,總結出模版,前者的對策套路,就是夸頌揚當今聖上英明的同時,順帶在原有制度上提一點小建議,要想出彩,關鍵就在這小建議上,既不能戳了聖上的心,又不能言之無物。

而後者的套路也差不多。總之就是,邊夸邊提意見,重要的是知進退,懂方寸。

但今天的題似乎和以前不一樣,題目開篇就是:暴雪連天,累及南北,餓殍遍野,房屋傾頹…

開篇描述得很是慘烈,簡單來說,就是連日大雪,壓倒房屋、凍死百姓,其中還有不少是被餓死的。

最後連發三問,首先問如何賑災,又問如何治理,最後一問很奇怪,問的是:誰應該為此事負責?

整題以雪災為載體,看起來考治災,但再看最後那句:卿以為,孰當擔此責?

這種問法楊思煥倒是頭一回見,她將題目反反覆覆讀過一遍,先不急著打草稿,而是揣測皇上的意圖,以及那位出題的內閣大臣的意圖。

當朝內閣六大輔臣,她雖然不知道是哪六位,但按理來說,能入內閣的,至少是四十多歲,甚至七八十也有可能,她們那些老傢伙浸淫宦海多年,心思太難猜了。

她就從皇帝那邊考慮。皇帝當然希望安定民心,災難來臨之際,很多百姓會把原因歸結於神明,君權神授,據說十幾年前關中旱災,一個多月不下雨,餓死了不少人,先皇便帶著太女在應天開壇祈雨,又齋戒了兩日。

當然,她才不會傻到說皇上有錯,千錯萬錯只能是下面人的錯。

她想了想又覺得不妥,她作為新科貢士,什麼作為都沒有,難道她要長篇大論來批判六部?想想就覺得文風很怪。

皇上問誰該當此責,她答題應該把自己放在臣子的位置上,這樣一來,這哪裡是問責?分明是換著花樣問怎麼完善制度,因為只有完善了制度,各部才能更好地運作。

想到這裡,她猛然驚醒,差點會錯意了。

於是,她提筆開始寫大綱,首先是賑災,雪災賑災無非是著戶部放糧施粥,江南是天下糧倉,一般不會挨餓,因此這部分得先考慮北方,尤其是本朝建國不到百年,北方尚未完全平定,穩住民心是很重要的。

但從南方運糧到北方不大現實,糧食運過去,百姓早就餓死了。各地都有糧倉,每年糧倉都要換一遍,因此監察制度需要嚴格執行。

第二部分是關於治理,楊思煥思量片刻,覺得這裡應該分為兩點,首先是災情的控制,其次是災後重建。

有句老話說趁火打劫,災難來臨時,可能會有人從中撈利,本朝建國伊始曾有一次大範圍雪災,那時候出來一群雪盜,趁災行兇。

並且連日暴雪,猛獸出沒傷人,因此災難來臨時,治安防範措施要進一步加強。

除此之外,官商勾結哄抬物價也是個問題。尤其北方門閥世族,歷經三朝不衰,勢力盤根錯節,但她不能提太多,這個問題聖上都不曾解決,她又能說什麼?

至於災後重建,她再一次想到瘟疫,大面積人。畜傷亡留下的屍體不妥善處理,很容易爆發疫情,這一點,她在鄉試時也提過。

不過,她後來又發現,鄉試時她答得並不全,只說了集體焚燒、深埋撒石灰,後來想想應該再加一點:埋的地點要遠離水源。

而且關於災後重建,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流民問題。本朝出行要交路引,但一旦有了災,這一制度可能就無法實施,災民四處流竄,會比較亂。這一點,她認為需要考慮一下。

畢竟人口是和田地分配以及生產制度掛鉤。

要點都列好了,她就開始蘸墨寫草稿:臣對臣聞

天下安定民心所向,陛下誠有堯舜之風。

開篇將皇上與堯舜相媲美,寫到這裡,她抬眼瞥過一眼遠處大理石上明黃的倒影,此時皇上依然端坐在龍椅上,但她不敢抬頭看,司儀交待,不可直視聖顏。

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多字,將治災的手段寫好,不知不覺已經到了中午,光祿寺大張旗鼓帶人過來,命內侍給每個士子發了兩個饅頭,外加一蝶鹹菜。

此時皇上已經離開了,龍椅空空,楊思煥擱下筆,低頭輕捶小腿,方才一心作文沒發覺,跪了半日,半邊身子都麻了。

士子們吃完之後繼續答題,沒過多久聽到一聲傳報:「太女殿下來此巡察,寶駕將至。」

眾士子聞言都起身,不久後,在眾人的簇擁下,一個身著明黃袍服的年輕女子出現在眾人視野中,眾人再次跪下見禮。

最新小说: 德老大今天喝酸奶了嗎 小人魚 撿垃圾撿到帝國將軍 落匪 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鳥 快穿:三十六計只為滿分虐渣 挖金礦的丈夫回來了[九零] 穿成白月光和死對頭網戀了 我靠扎紙技術養娃了 流放荒星,我在星際種田養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