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王有仁以李虎之名給沈持寫信,信中說:自己嘯聚百姓,起義攻城,本來是打算為朝廷守城盡忠的。還說,希望沈大人為他們說說好話,讓皇帝赦免他們的魯莽罪行,他們這三萬兵馬日後願意主動擔當起戍邊的重任……
……
次日,沈持收到了李虎寫來的信,他笑著對濟南府兵將領尤鳳說道:「李虎想要被招安。」瞧著封信,寫得多情真意切啊。
尤鳳:「沈大人如何應對呢?」
沈持倏然一笑:「尤將軍,李虎在信中說他手裡有三萬兵馬,是實話嗎?」
尤鳳:「大人,剛起事的時候他就對外宣稱三萬,」他算了一下說道:「這個人數,不太對。」
沈持:「請將軍派人去打聽打聽,李虎的軍隊買鹽情況。」
軍糧無從算起,但是每個人一日吃的鹽是定量的,因而只要打聽到李虎的大營之中採買食鹽的情況,是否在某個時間採買量加大等等,就可以推測出他手中的兵馬是否大增。
第210章
鹽。
對了, 鹽。
他在濟南府駐兵十多年,手下的將士一直是兩萬餘人,年年採買的食鹽都是定量的, 幾乎從未變過。
因而通過採買食鹽的斤兩,大致可以判斷出李虎手裡到底有多少人馬, 是不是如他說所的,從始自終都是三萬之數。
倘若他不肯以實相告, 隱瞞手中的兵馬之數,那有幾分誠意被招安, 就要重新掂量了。
尤鳳:「是, 末將立刻遣人去打探。」當日調了兩名斥候悄悄前往摸進壽張。
沈持又把知府孔及請來, 問道:「孔大人,市面上糧食供應如何?」
他一到齊州就過問了糧食的事兒。
孔及:「下官說服了治下的幾家糧商, 他們已經開始降價售糧了, 也打發人從陸路到漢口等地去買糧……」
「嗯,」沈持說道:「那就好。」
百姓有糧食買了, 心穩住了, 便不再想著去投奔李虎, 那麼追隨賊寇的人數便不會再多,聲勢不會再壯大,畢竟能活下去誰去造反,被官府抓住是要殺頭的……這是給他們來了個釜底抽薪。
濟南府在朝廷手裡的州、縣也就穩住了。
不過沈持還是不放心孔及辦事, 親自給江蘇知府劉兆——此人曾是王淵的學生, 他攀附這層關係, 寫了封信,向那邊借五十萬石糧食,請人家走陸路給送到濟南府來。
……
兩日後。
尤鳳很快打聽了李虎軍中採買的食鹽量, 急急來告訴沈持:「大人,李虎軍中採買的食鹽一次比一次多,據算著是五萬多人左右的食用量。」
五萬人,呵,與他信中所說的三萬人差兩萬人之多。
果然,李虎沒說實話。
他既沒有招安的誠意,那麼必還要繼續起事。
沈持:「尤將軍,或許他要攻城,你謹慎些。」
尤鳳:「是,大人,末將早就立過誓,要與齊州城共存亡。護衛大人安全。」
沈持聽他這麼說心裡不是滋味:「……」倒也沒有這麼悲壯。
他盯著地圖問尤鳳:「從李虎以往攻城的手法來看,他們不會來齊州。」
「那……那他們打哪兒?」尤鳳有點憨地問。
沈持還在看地圖:「不得而知啊。」
可能是離壽張比較近的州或者縣,也可能不是。
尤鳳:「……」這不是等於沒說嗎。
「尤將軍先回去歇息,」沈持端茶送客:「本官再想想。」
尤鳳一擺袍子告退。
沈持坐下來喝了半盞茶,等一干隨行的同僚來找他,他把這件事同他們說了:「李虎並非真心招安,他另有打算。」
眾人一凜:「沈大人,他既然並非誠心招安,為何要給咱們寫信?」
馬上有人反應過來:「莫非,他想穩住朝廷,再圖更大的事?」
沈持點點頭:「應該是這樣的。」
眾人面面相覷:既然李虎不打算招安,那麼他不會一直偏安在壽張那個巴掌大點兒的地方,必然要繼續攻城略地……
「沈大人打算如何應對?」他們問道:「得請求朝廷派兵前來掃清賊寇了吧?」
招安無門,唯有硬打了。